峒字五行是什么?
洞,读作dòng 或 tóng。前者主要见于正式场合,后者多用于口语。 《说文解字》:“洞,通也。从穴。” 本义即穴状空间。《论语·子罕》:“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谓孔子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里的“洞”指的是上通天堂、下达地狱的永恒生命之路。所以,《集韵》引《字林》解释“洞”字本义为“通明”,是非常妥当的。
“洞”的字形演变如图所示: “峒”是“洞”的异体字,本义也是山洞。《广雅·释丘》:“硐,穴也。”“峒”在宋代以后的主要字形如图。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贾宝玉拟菊花题”中有“湘云道:‘你忙什么?你只顾起题,有别人替你捣泥吧。’探春笑道:‘我们自然出个题目,叫你捣什么泥?咱们联句罢。’……”这里写的“捣泥”应该就是诗题中的“捣衣”。用“土”字边的“峒”来指代“洞”,说明“洞”字的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阳平调tōng。这种变化在古代是常见的。如“重(chóng)”的古音是dzʰoːŋ,今音是zhòng;“钟”(zhōng)的古音是dzʰɔːn,今音是zhōng等等。现代汉语里还有保留,如“种(zhǒnɡ)”的古音是dzəuŋ,“钟(zhōnɡ)”的古音是zəuŋ。
今天普通话中很多用“土”字边的字,在古代都是读作阳平的。如“堵”(duː)、“杜”(zuː)、“渡”(zuː)、“途”tuː)等等。这些古音都接近于“都”(zuː)。可见现在用“土”字边来指代“洞”,其实是承袭了古代的用法。 有人根据现在的方言调查资料认为,“洞”的读音在南方大部分地区有分化,一部分读tóng,另一部分读dòng。我认为这是方言所致,不是古人读音分化的证据。因为“洞”的本意是指山洞这种建筑物,这个意思一直保留到今天,所以古代“洞”读tóng。而表示“孔、窟窿”的时候,可以理解为“洞”的本义由建筑延伸到非建筑的孔眼儿,这个词本来就有。所以古人并不区分“洞”与“垌”的读音。至于“洞”的其他含义,也应该是在“洞”的本义“孔”的基础上演化来的。所以“洞”应该都读tó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