慆的意思五行属什么?
慆,读作tāo,汉字一级字,始见于战国文字 ,本义一般认为是“轻慢、怠慢”。《礼记·曲礼上》有言 ,“慆慢则意淫;”郑玄注 :“慆,犹怠。”“亵慢也。”孔颖达疏 ;“言君臣上下,其心懈怠而傲慢者,意必淫乱。”
引申为自大、骄傲。《书经·五子之歌》中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惟忧而且怠。”孙星衍撰 《尚书今古文注疏》云 ;“故君子大矜不色,劳而不怨。”
又指“耽于游乐,荒废正事”。《国语·晋四》载,唐叔虞谏穆公之逸,“夫乐而忘忧,亡无日矣。”韦昭注 :“慆,谓荒嬉。”亦指“荒废学业”。《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 ,赵武灵王与大夫议事,“师旷侍坐,欲瞽盲也。”杜预注 :“不欲使人闻其过。”
后代多用来形容“沉迷于声色之中”,如唐代韩愈的《进学解》中 “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宋苏辙的《古观楼和伯仲》诗之一 ,“年来逐客虽无恨,昼寝狂歌常有瘳。”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饮酌篇第二》云 :“酒可以陶情,却不可溺性;可以酣睡,却不可以昏迷。醉后失言,醒后悔责,此昏者也。”
现代汉语词典中,其释义除保留原有“懈怠、疏忽、自傲”等含义外,还添加了“沉迷”之意,例如“沉溺于游戏”中的“沉溺”即来源于此。
慆,拼音是tāo,汉语词语,意思是漫,无边际。出自《尔雅·释言》。用作人名意指自强不息、意志坚定、坚韧不拔之义;
慆字的笔画数是16画,其中有5画是主笔。
慆字五行属火。
在康熙字典中,慆字下有解释:《玉篇》同慆。《集韵》或作慆。又县名。《隋·地理志》原州有涹川县。《唐·地理志》平凉县本涹川,开元中避玄宗父諱,改作涷川,或为涹。
字形分析:
慆字,读tāo,总笔画数是16画,左上方是金文字形,“攸”指流动。左下方的三声调符号“幺”指河的支流、分流,即小河。水往低处流,在古代河流边是人口集中地区,“小河”加“糸”表示众多百姓,合而为慆。
五德分析:
慆字,五行为火,火之偏旁为:爻、炎、炏、炗、炗、、烎、、烇、、礭、、燀、、燿、、爌、、炰、炲、、焴、、無、、焦、、焫、、燝、、燸、、燽、、燿、、燿、、礢、、煻、、煟、、熌、、熓、、熒、、熾、、燻、、煾、、煾、、煾、、煺、、、煡、、、煗、、爏、、。
名字分析:
名字中使用“慆”的朋友有:赵慆、秦慆、唐慆、陆慆、于慆、夏慆、袁慆、杨慆、万慆、白慆、韦慆、卜慆、朱慆、卜慆、华慆、封慆、侯慆、卜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