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过年是几月?
过年,是指过“年”(农历新年),即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文帝时期便采用了如今的公历(阳历),而农历的出现是为了配合农业生产,因此人们习惯上把阴历的正月称为孟春或寅春,把清明当春分来过,把谷雨看做清明的前身,把立 秋当立秋过,把霜降当做秋季的最后一天……以此类推。
在现代天文科学研究中,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分,每一等分作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的十二个时间段分别为: 气象学家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出,北回归线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都有固定的位置,因此将夏至作为春分这一天直接加90天,便是秋分;而冬至则相反,是减去90天的那个春分点——当然,这些时间都是太阳视运动的周期,并非确切意义的天数。
而在古代没有这么精确的研究方法时,人们根据对大雁等候鸟迁徙周期的观察制定了“岁实”的概念来表示每个季节的时间长度,并用“平气”的方法将每一个“岁实”平均分为三段,每段对应一个季度,由此确定了二十四节气。 而我们常说的“惊蛰”“清明”“芒种”“大暑”“白露”……则来自于“二十四气中的十二气”,它们既不是节气也不是中气,而是反映物候现象的节令。 为了便于记忆,古人在创制节气的时候用了很多巧妙的办法,比如将冬至到惊蛰这十九天分成三段的八天称为“大雪封河”,将雨水到谷雨这一段分为三个五天称为“春雨惊春”,再将芒种到大暑这段分为四段,每段各十一天,称“夏满芒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