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在五行属什么?
1、《易·系辞上》:“《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所以存故神,所见而明故易。” 2、《说卦》:“圣人之意,其神哉!” “神”为动词,即神化之意,意为通过卦象展示神的意志。
3、《易·系辞下》:“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唯知所宗而道不孤,故能蔽不新成。” 此句强调变易中的不变性(即一),而这一不变性就是天的意志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说明天与道的统一关系,即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关系;也说明了天地人三才的同一性。
4、《易传》中的“天尊地卑,君子比德与天地” 此句强调了天道与地德的统一性——尊卑有序(即上下),这是天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表现层次之一。而上下关系即是高低关系,故此“高”为阳而“低”为阴。
5、《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曰大。” 此句指出道的存在状态是混然而成的,早于天地而生,且以无为体而运行不息。
6、《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乎不在’。东郭子曰:‘既在矣,奚不言乎?’庄子曰:‘奚言哉?言犹未也。’ 日:‘然则君子不言,其讳言欤?’庄子曰:‘未言而忧其谤,不言而忧其诬,故言乃言,言乃不言。所谓无言也,一言而可以废天下。’” 此段说明庄子的道观及其言论方式及含义。
7、《庄子·齐物论》:“旁日月,挟宇宙…”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此谓万物同出于一个本体,都是天地精神的不同体现而已,故而无所谓孰好孰坏,更无所谓尊卑贵贱等区别。只有天人合一才能使人的精神达到至高境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 而要达到上述目的首先就要破除人的主观意识对人的束缚,这就是《齐物论》的意义所在了.
8、《庄子·秋水》:“以管窥天, 以蠡测海……” 此句形象的表达出天地人和万物之间的关系,表明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9、关于五行五方的观点详见百度百科-五行 综上所述: ①、《周易·系辞上传》中提出了《易》的四大基本要素“一、二、三、四”以及这四大元素之间的四种属性“阴阳、刚柔、动静、损益”,其中“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阳消长循环往复”构成了整个八卦图的基础。
②、《道德经》和《庄子》进一步阐述的天与地的概念,指出了两者的关系,并明确了作为天地人三者之一的道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道的不同表现形式——“尊卑有序”和“道法自然”的统一性等等,从而引申出了由“阴阳”到“五行”的基本框架。
③、《庄子》中的“旁日月,挟宇宙…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对前两者思想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概括。
④、以上三方面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整体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