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推算每年的五行?
从古代起,古人就发现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并以此制定出了农历,农历根据月相周期来确定的月份天数和年份大小,而节气则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的。这种划分虽然简单,却很精确。每年立春之时太阳位于春分点,此后太阳直射点沿南北方向移动,夏至点位于北回归线,冬至点位于南回归线。
我国古代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由于地球公转速度是有节律的,不是直线运动,因此每一节气之间间隔的时间不是一个“恒定值”。
在公历中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为15天左右,但农历中由于有闰月的因素参与,每一节气之间间隔的时间就不是一个定值了。不过,尽管农历中每一节气之间间隔的时间不是恒定值,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影响其变化的几个重要因子,并通过这些因子来计算得出每一年每一个节气之间的大致时间间隔(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通过这个公式直接算出二十四节气之间的间隔时间: (其中Y=年数后两位;J=当年节气个数;C=阴历月份;D=阳历月份;) 比如2023年是癸卯兔年,这一年立夏是5月5日6时20分,小寒是1月5日17时49分,谷雨是3月5日7时25分。通过查询《中国天文年历》可知,2023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2月3日0时44分,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是1月20日3时58分。
由此可计算得到: 由此可得每年两节气之间的时间差值为60.24±3.9l。 再结合每年的公历日期和农历月份就可以推算出每年的具体节气时间。 如果将这一公式中的参数进行固定化处理,假设某地每年的公历日期总和等于某个常数A,每月农历日期总和等于另一个常数B,那么只要输入这两个常数,就能通过这个公式计算出该地区每一节气之间的时间对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