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尊是什么?
“五伦”即仁、义、礼、智、信五个层面的道德准则,是历代儒家推崇的伦理观。这种观念起源于周代,宋朝以后被定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五常”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其中提到“妻贤夫祸少”,并解释了“妇道”的内容,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三从四德”。这里的“常”字通“纲”,也就是把君臣父子夫妻亲人的关系比做一张大网中的纲线,不能违背。 后来这个概念又出现在朱熹所撰写的《大学章句》中,提出了更为详细的“五常”说,并成为了明朝国子监的教材。这些变化都说明了这个概念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与“五伦”“五常”相关的考试题目也经常出现在科举考试中,如明代张居正所出的《论存养教化》就考倒了无数读书人。其中张居正是这样解释“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 “仁者,爱人利他之谓;
义者,尊卑贵贱之分;
礼者,序敬让之宜;
智者,明达事理;
信者,真诚不欺。” 可见这些概念一直是封建制度下衡量一个人行为道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