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什么生肖?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是我国民间用十二种动物与十二时辰建立起来的十二种特定的纪年方式,并且按照这种纪年来换算农历的月份和时间。 那么既然是一种记载时间的工具,必然要有开始的时候,所以古人就利用这十二种动物来记录。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和亥猪,这是12个不同的地支,代表着12种不同动物的名字。 它们代表的时间是从夜半一到凌晨三点,也就是子时开始到晨子时结束。这个时间段被称为一夜。 从一夜再到下一夜,周而复始,便是新的一天。 而一个轮回为60天,正好对应5个完整的周期,所以也叫作一甲子或一个花甲子。
每个时辰又分为上、下两个时段,每段时间为一个时辰,加起来便是现在的二十四个节气。 所以当人们说“某人出生在某某年份”的时候,其实就有很深的含义在其中——比如“某人生于乙丑年”实际上就意味着该人出生于公历1985年的春节至1986年的除夕这段时间里;而“某人生于丁卯月”则意味着该人出生在某一年的农历二月。 当然在计算时间时还要考虑闰月等因素,不过基本概念就是这样。
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发现只用12种动物来完成每天的记录有些不够用,于是人们想到了通过增加新动物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十二生肖”的由来。 最终形成现在的是十二个生辰属性和十二个时辰对应的动物。
其中子鼠、丑牛、寅虎、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子、酉鸡、戌狗、亥猪都有各自的属性,而且都是单数。因此必须找一些双数的动物来补充。最后选了兔、虎、龙、马、羊、猴、鸡、狗、猪这九种动物作为补充。
这样一来计算起来就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