熝字五行属什么?
“熝”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归入“火”部,但是查《康熙字典》的话可以发现它归入“木”部。现在网络资源里一般也认为它的偏旁是“火”,但这其实是错误的。 这个字最初的形声结构是这样的: (清)何琳仪著《古文字構形學》 P.278 这里“禄”的偏旁是“禄”,“炎”的偏旁是“炎”,“午”的偏旁是“午”。也就是说,“祿”“炎”“午”这三个字在这个阶段与这个字共同构成一个形旁,并且都有单独的字形。 到了明末清初,字形发生了变化,左边的“炎”和右边的“午”分开成了两个部件,同时左边“炎”的部首变成“灬”,并且从“炎”的字一般都把“炎”的偏旁变成了“灬”——比如“烧”“熟”“煎”等等。而右边“午”的部首仍然保持不变。
于是乎,“禄”字作为独立字保存了“艹”作偏旁,而“溽”等字加上了“灬”,不过这个时候“灬”的形状还比较简单;而“炎”字则全部变成了“炎”。 “熝”字作为一个形声字,本应像“暑”一样,“日”为声符,“艹”为形符——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放弃了“艹”,保留住了“日”。这是为了跟左边结构一样的“禄”相区别。
“爊”字的正确写法应该是下面这样: 或者可以打出一个新的字来表示它的读音: 但是这样的话,“爊”字的偏旁就变成了“土”,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现在的简化方法其实是很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