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五行什么意思?
“朴”(朴素,朴实,憨厚) “五行”——金、木、水、火、土 ——相生相克的关系 对应于人体,则是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脏之中,五脏为阴,五脏之外,则为阳。 五行也是阴阳,有生发,有收藏; 人体也是阴阳,有表,有里。
所以中医讲,治病要遵循“先本后末”“先病后养”的原则。 即先补阳气,后泻阴气; 或先治其标,后调其本。 例如,上火了(肝火旺盛),先去火药(降肝火),再去补药(养肝血)。
而不是一味地去滋补肝脏,造成肝火更旺。 或者一味降火,伤了肝气。 同样,人体外部,表里内外也是阴阳。 所以治疗也要分清虚实。
例如,风寒感冒了,需要散寒,是祛邪,属阳,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 风热感冒了,需要清热,是祛邪,属阳,要多食蔬果肉菜,少食肉类。
如果阳虚了,身体抵抗力下降了,再感冒,就需要扶正,补益阳气,助卫固表 或者阴虚了,内热起来了,也是祛邪,多吃蔬菜瓜果,少吃肥甘厚味。
总之,要根据具体病症,来分析是虚,还是实,再用对证的药物来调理。
木、火、土、金、水,合称为“五行”。五行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哲学思想。行,即功能之意,五行并不是五种具体物质,而是五种抽象的物质功能。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功能所构成。
中医将五行观点应用于医学领域,将人体的脏腑器官分为五行属性,以之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即:把人体的肾归属于水,肺归属于金,脾归属于土,心归属于火,肝归属于木。这样,人体的脏腑就与自然界的几种具体物质形式相类比,从而建立起一个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界的有机整体。五脏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通过五行的生克乘侮保持着功能上的平衡的,只要其中一行出现异常,就必然影响到其他几行。当人体发生疾病时,也必然波及到与其他脏器的正常生理关系。同理,外界的异常变化,通过五行所属的脏器作用于人体时,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朴五行不是五行,而是四行。缺少火这一行。它是由朝鲜的朴汉周所创立的。朴汉周认为,人的五脏之中,心为君主之官,它主要对人的生理活动起着主宰作用,所以它决定着人的生理功能,五行中的火行也是象征着心主君明的属性,所以应该去掉,这样也就形成了朴四行。在朴四行中,其他四行的位置关系和五行是完全一样的。由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土,火无论在行次或功能上都不与五行相合。由此可见,朴汉周的四行观点在认识论上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