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五行属土还是火?
五行,是古代中国人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用五种属性去说明世间的万事万物,这五种属性叫做“五行”,它们分别是: 木、火、土、金、水, 后来人们发现,世界上万物的种类无穷无尽,不可能都用这五种属性的东西去概括,于是就增加了“阴阳”(阴阳属于阴阳五行中的两大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五种状态——“五行生克”,用以说明更复杂的关系。
在古人的观念里,世间的所有事物都可以归于“五行”之中,所以“五行”也称之为“五行的哲学”。 我们平常说话,总是说“相生相克”,比如“水火相克”,这里的“相”是指“互相”的意思。而“生”的意思是“生养”“滋生”。“相生相克”就是“互相生克制服”。
而在中医里面,有“五行学说”这一概念,它是基于这样的思维:自然界中存在着“木火土金水”五大类的事物,这些事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作用力,这种力量可以用五个文字符号来表示——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用下图表示: 上图显示的是“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左边“五行的来源”一栏中还列出了“五行”的来源,古人认为,天地之间的一切皆是五行之所生,当然人也包含在其中了。
“天人感应”是古人看待事物的方法之一,他们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所以人体也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既然自然界中有着“木火土金水”,那么人体的经脉就应该有“木火土金水”六个穴位,它们是:内关、足三里、涌泉、合谷、丰隆和中脘。 除了这五个穴位之外,其他穴位都是在这5个穴位的基础上排列组合而成的,如曲池、鱼际等都是由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组合而成;而膻中穴则是心包经上的穴位与任脉上的穴位的组合。
在古代医书(如《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五行”,它们将“五行”用在医学理论当中,用来解释人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 用现代的语言描述“五行学说”,它是一个关于事物生成和发展的系统模型,这个系统可以容纳无限多的元素,这些元素之间又有着明确的关系。 这种看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使用着这种“五色五味”的概念,用于指导我们的饮食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