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悸结局什么意思?
花悸,中医疾病名。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汗出,气短,疲乏等,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之象,治宜补血养心,安神定志。花悸主要表现为心胸部位紧张、气短、胸闷、心慌、汗出,常发生于劳累以后。中医认为,其病多由心血亏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所致。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综合征,与脊髓自主神经的过度兴奋有关。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者亦常发生此病。严重者可有频繁的惊叫声,甚至有类似癫痫病发作的症状。现代医学检查多无异常发现。个别病例可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等。
在心悸的诸多病因中,中医所说的花悸较为特殊。花悸是一种介于生理与病理之间的中间状态。一般正常人,尤其女性,在见到异常恐怖的画面;或受到突然地惊吓、紧张;或受到强烈感情的刺激时,或在高度兴奋情兴奋,交感神经应激性亢进,致使心跳加速、骤停而发生颤抖,随后出现心悸、汗出、手足发凉、头晕、乏力等。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只要改善精神状态,转移注意力,心悸便会消失。
某些人由于久患慢性疾病,身体虚弱或有家族倾向,以致平时常有心悸发作,自觉胸部紧张闷气,轻者虽无不良反应,也不自觉,重者自觉胸膈疼痛、呼吸困难而被迫呼气,或影响到消化、循环、神经、呼吸系统的功能,出现多种不适症状。此时就需要治疗,可用中医的回阳救逆汤加减治疗。
因此,花悸是不需特殊治疗的心悸。如果花悸合并惊恐障碍或其他情绪障碍,则需治疗,必要时可服用抗惊恐药物,同时配以心理治疗。由慢性疾病或严重疾病引起者亦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