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地支是什么?
“子午卯酉”表示太阳的“升落”; “寅申巳亥”表示月亮的“盈亏”; “辰戌丑未”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状态。 古人通过观察发现,太阳和月亮有一个周期性的变化规律,于是把这种周期性叫作“阴阳”,分别给阳赋予五天一个循环,阴则三日一循环,并用十二个字来表述: 子午卯酉四个字,为阳; 寅申巳亥四个为阴。 每月十五和二十三,分别出现一次“阴包阳”和“阳包阴”的现象,即农历三十为“元夕”(十五),初一至初三为“上元”,初七或十八为“中元”,二十或二十一为“下元”,月底最后三天为“残月”。
十二地支本指“星辰”,后引申指“时间”。 《史记·天官书》: “五家者,志曰‘辰为土星’,今辰星不明,占微,土星有气。……辰角见而雨散。”
东汉王充《论衡·物势》: “土之位,辰也。辰,春之始。”又: “辰为土,故以二月清明至于三月春分、谷雨,其数九,土数八,所谓‘加一’者也。” 可见辰土是春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的第四个月,它对应着“万物滋荣”的惊蛰与春分。这时大地回春,草木萌发且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