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属于什么五行?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一开始知道的时候也很惊讶。 《黄帝内经》讲“食饮有节”,饮食是有时间的限制的,超过这个时间段则“邪气时至、广布散乱”。 那么既然食饮有节,就应当有个度量衡来测量时间,于是《黄帝内经》提供了两个时间点作为参考: “不食昼夜不得卧”(昼五时,夜四时起居)、“不食一日百气积”(一天24小时)。
古人根据这两句话建立了“子午流注”针法,根据你的出生时间与身体状态确定最佳的治疗时机。 我在教学生们中医基础理论时,会给他们强调一个观点:古人在建立中医学理论体系时是站在生理学为基础之上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人认识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基调和框架下,他们研究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围绕人体这个整体进行阐释的,不是孤立的。 所以我们学习中医,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它,不能割裂开来。
具体到本题而言。 人要吃肉,首先得胃能接受,其次脾能运化。如果肉吃多了不消化,那就会积滞中焦,影响健康。 那肉吃多了,为什么会影响健康呢? 因为脾的运化需要借助阳气的气化功能,而肉吃多后容易引起脾虚生湿,导致体内产生痰饮水湿等淤堵体内的垃圾,而且这些湿浊如果排不出去,就会越来越重,进而损伤阳气,形成恶性循环。 这个过程中阳气的消耗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说以上还只是理论探讨,那么现代营养学的调查结果就表明我们的祖先遗传给的消化系统确实没有能够消化肉食的能力。 现代人的食物已经脱离了传统观念中的“食饮有节”,而是肆意放纵。结果就是“五谷不生”(消化不良),“五畜不食”(无法运化),反而折损了阳气,伤了脾胃。
肉食伤阳,阴盛阳虚,这是阴阳失衡的表现,也是现代人普遍阳虚体质的原因所在。改变这种偏颇,就需要从调整饮食结构开始。 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少吃生冷食物;
第二,适量多吃些温阳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肉桂等;
第三,不要过度贪凉,注意保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