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换人民币了吗?
1、不是更换货币,是发行了新的硬币和纸币,当然,旧币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2、所谓“5元面值”的说法不准确,应当是“面额/发行量”,因为发行数量没变,只是增加了票面值。例如,原来有一百元纸币,现在增加了五十元的,那么总发行量就是原来的两倍;如果是百元纸币,就比原来减少了一半。但不论如何,都是等价兑换的(除了一些特殊情形)。所以,你的100元人民币还是100元人民币,只是原来面值的大额人民币减少了而已,银行帐户上的钱并没有变化。
3、对于流通中的人民币,只要不破坏票面整体效果,都可以花出去。如果钞票脏了、皱了,可以去银行换张新钞(注:只限于纸币).在ATM机上取款的时候,出现无法识别的情况,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总之,不管怎么改革,人民手中的现金是不会丢失的,国家不会把人民的辛苦钱弄丢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货币战争。第一次纸币战争,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北宋政府“以榷茶引之价易交子出”,使得官办“交子务”的纸币逐渐驱逐了民间交子,第一次货币战争由此结束。
第二次纸币战争,发生在1485年朱元璋当皇后的洪武年间。朱洪武力排众议,发行大明宝钞,宝钞的发行与流通,使得中国在货币领域领先世界各国数百年,而这次中央政府纸币的发行,也把民间货币排挤出市场。
从15世纪中期开始,明朝的“大明宝钞”就开始不断贬值,直到最后形同废纸。
第三次纸币战争,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出现了三种货币,并驾齐驱流通于市面:即铜钱、白银和制钱。最终,因官府压制白银入关,铜钱成了当时唯一的货币。同时,中国也错过了货币革新的良机。
三次纸币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
第一次造就了北宋商业的繁华,第二次加速了明朝经济的崛起,第三次使中国失去了通货进步的机会。三次货币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在20世纪,中国又掀起了两次“货币战争”,且至今没有结束。第一次发生在中国大陆,1987年前后,“军票”“金边债券”“外汇券”“地方票券”等票面价格与人民币相等但实际价值远远超过人民币的人民币变相“代币券”充斥市面,开始抢占人民币的市场,并在市场货币交易中与人民币“等价交易”,形成了建国后中国内地的第一次民间货币市场。这场货币战争直到1988年“价格闯关”后才逐渐平息。这场货币战争实际上是一场人民币自身含金量下降与保值贴补货币、债券发行的竞争战争。
第二次则发生在香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所带动的港币升值及周边国家政局不稳,以港币为基础的“香港指数基金”等货币竞争产品开始出现,1989年“黑色星期一”后,港英当局在1991年初推出了300港元的“中国票据”,以对抗流通于东南亚民间的“港币变相代币券”及“香港指数基金”货币群,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港币自身的货币战争。到1997年7月香港回归之初,因港英管治的结束,使得港币及用港币购买或支持的“中国票据”“指数基金”等货币群突然间面临着自身合法性危机,1000多亿的人民币“代币券”、“100亿港币以上的指数基金”、“28亿港币的中国票据瞬间消失,爆发了港币史上最严重的“纸币危机”,也引发了当年港币汇率的动荡。为了稳定港币,1998年后港府实行了最严格的货币金融管制,港币的“货币战争”才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