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属五行中哪个?
“五德终始”说,这一说法起源于战国中期,至汉代流行。 它认为天下万物、人间万事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而这种规律就是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 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据一方,各有其属性,而属性的表现就是味道(金味)、颜色(木色)、温凉(火性)、动静(水性)及长夏(土性)等,人也是这样,有刚强、柔和、躁动、宁静四种性格,当然还有体质上的区别,如形瘦为阳,形胖为阴等等,而每一种属性又都是相对的,因而就可以把世上的一切划分出阴阳五行,从而加以归类,并据此作出判断和推论。 如《黄帝内经》中的“五行”说是就完全建立在“五德终始”的基础之上,其云: “故智者之养生也……与阴阳相应,起居有时,出入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灵枢·顺气法时》) 又说: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从外来者,邪气也;从内生而者,百病焉。所谓‘治未病’者,遇虚邪贼风,避之不急,一邪分为二,二邪分为三,邪中身则虚,虚则为病,直故治未病矣,所谓‘避’者,谓因天时有雨湿之风,远阳台轩之下,免漆下窗,暗室之内,是谓‘避’邪。”(《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这就是说,人们只要遵照自然界的秩序行事,就能健康长寿;反之,就会生病早夭。而遵循自然界秩序的最好办法就是要顺应五行。 所以,在养生方面,古人也是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进行的。
如,春天阳气生发,宜养脾气,食酸;夏天心火当令,气温上升,宜养心气,食苦;长夏湿热交蒸,宜扶土抑木,健脾化湿;秋天燥气当令,宜润养肺津;冬天寒气盛,宜补命门之火。
另外,睡眠、休息也要遵循五行生克制化的原则进行。因为古人晚上睡觉很早就关上门窗了,所以睡眠应该是向下的,即卧视星辰;上午阳光充足,应该起身活动,所以睡眠应该是向前的,即寤言于阳。这样才是顺阴阳之消长的作息方式。 而现代人白天睡到下午,夜晚通宵达旦,这显然是逆五行之生的不良习惯,长此以往,身体怎能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