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看待企业大佬?
1. 马云说:“阿里巴巴是人民优(乱)秀(弄)奖”,马老师经常这么没皮没脸。其实这也是他聪明的地方之一,把阿里和民间的矛盾转移了,让百姓对政府的抱怨情绪有了疏导口;
2.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全国不少地方都有一些企业老板跑掉了或者是跑路了,当时舆论一片哗然,国家压力非常大。而马云站出来为中小企业讲话,表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才是导致企业倒闭的真凶,还举了他自己的例子,称阿里巴巴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是会扛下去,还员工和股东们一个真正的阿里巴巴。这次讲话被很多媒体称为“拯救阿拉百业的英雄”——不管马老师的公司是否真的那么光明,至少他在那个时候站出来了;
3. 最近马老师和俞敏洪一起出现在公众面前。有记者问道:“是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能够像马老师这样,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中国的发展走向?”马老师笑着打断了记者的话:“别捧杀我。”显然,马老师知道自己身上的争议性,所以在接受采访或者公开演讲的时候往往很谨慎;
4. 在一次采访中,央视记者问马老师:“您最痛苦的时候是在什么时候?”马老师答道:“我们现在是每天凌晨一点半睡觉,睡前想想这一天做了什么,有没有效率,有没有错误,这样睡觉就觉得自己很幸福了——我们没有时间痛苦。我觉得我现在挺幸福的。我有什么可痛苦的?”也许正是这种乐观的精神,让马老师能在各种质疑声中继续前行。
大佬,从表面上理解,就是比别人个子要高,能罩得住人的大个子山头。放到企业界,被称大佬的,基本上就是企业界拿主意的人。
随着中国经济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界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被称之为大佬的人群不断扩大,但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对于企业大佬所代表的财富和实力,社会上既羡慕又不无恐惧。
在中国的语境下,把人冠之以某某大佬,既有调侃的意味,同时也暗含着一种担心,担心他们做大了,做坏了,无法控制,这实际上也隐含着对社会权力分配失衡的深深忧虑。
而对中国发展历史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权力分配失衡、贫富悬殊,一直是过去几十年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一方面,国家要集中力量办大事,需要对社会资金进行必要的“国有化”,以推动“公共品”的提供,这是计划经济的基本思路。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入世后对外开放的发展,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资本的“私有化”在事实上被社会所认可,这种“国有化”与“私有化”之间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张力。
在政府层面,对这种张力的不同态度,催生了改革中不同的路径选择,也形成了改革中的不同理念。过去三十年,改革的一个基本脉络是,从过去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改革不断摸索的过程。
一方面,是“政府退位”,逐步推行国有经济的战略收缩,以“抓大放小”、“资产重组”、“股份化改造”、“民营化改造”为目标,降低国有经济比例,放松政府对经济领域的管制,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安排。
另一方面,是“市场补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办企业,同时,通过引入跨国资本和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管理方式,推行经济体制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