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如何当生肖?
“亥”字在古籍中常作“亥亥”或“豕亥”,是“黑猪”的意思;而“子鼠”的“子”字,古文字形像是老鼠前爪在地上乱爬的样子。这些文字形象地表达了十二生肖中的“猪”“鼠”等兽类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礼记·月令》中记载了古代帝王春天祭日、夏天祭月、秋天祭灶、冬天祭神的习俗。从文字学上看,“春祭日,秋祭月,冬祭神”的文字,至今还在使用,如“祭日”的“祭”字、“祭月”的“祭”字和“祭祀”的“祀”字。
而“豕”即猪,它的一生与四季有关:猪崽叫“豚”,春天出生;成猪称“豕”,夏季肥壮;猪肉叫做“胾(zì)”,秋季宰杀;猪排叫“豚条”,冬季腌制。东汉郑玄注《周礼·天官·庖人》时引尚书大传的话说:“豕食不饥。”意思是猪吃得少(不饿,但吃得饱),长得快,到冬天就能宰杀了。 许慎在《说文解字.豕部》中说:“豕,承也,十月怀胎,正月生日,二月断奶。”这似乎是在解释为什么农历二月有“惊蛰吃猪头”的风俗——这时猪肉刚刚长出,还比较瘦小。
可见,古代的猪跟现在有很大区别,是一种矮胖的草食性动物。它们既不像野猪那样完全野性温顺,也不像家猪那样完全驯化为人类提供肉食。这种半野生状态的猪,古人称为“豨”或者“豕”。《庄子·秋水》中有“河伯曰:‘然则吾孤陋寡闻’……北海若曰:“子独不见离娄乎?……是以不过乎井中之蛙,陵绝大川之鱼,射千钧之兕。’”这里的“离娄”指的是传说中的人名,他眼睛很好使,据说能看见井底之蛙。这个故事可能反映了中国北方某些地区养狼狗帮人们打猎的习俗,因为狼狗的眼睛很厉害,能够追踪远处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