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天天气预报准么?

毕之玥毕之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看了你的题目“15天天气预报准确吗”,我的第一反应是问“今天的明天怎么预报的这么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可以转换为“未来天气预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些理论基础”等等更为学术的问题。不过既然题主本意只是询问实用性的问题也就是随便问问那我就随便答答~~

首先说结论——目前人类能够做到的对于短时段(比如1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的天气状况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而对于中长时间段(如3天、15天等)的天气情形则是探索性的。 要探讨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其涉及的相关基础知识。

气象学(Meteorology)是以大气科学为核心的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大自然中的气候系统和大气环流的运动规律,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地球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而天气预报(weather forecast)即是依据上述研究的成果对于某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进行大致的推断。因此从原理上讲只要能够收集足够多的过往数据并且建立正确的数理统计模型,那么对于未来的预测就能做到有理有据。当然,如果加入了更多深入的学科知识例如物理化学方程的求解、大气海洋模式的运行等,那么对于特定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压、气温、湿度、风速等基本气象要素就能够实现实时监控并用于指导实际生产和生活。

说了这么多理中客的废话好像跟问题没什么关系……但其实我想说明的是,现在的科技水平已经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短时间内(比如1小时或者一天内)的大气状况,但是难以明确确定中长期(几天甚至更久)的天气趋势。这就像是一个概率问题,短时间预测能到一个精确值的概率很低,而中长期预测能到一个精确值的概率更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但两者加起来的整体误差范围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短期内(比如说3到15天内)的天气预报还是相当准确靠谱的,毕竟误差已经很小了;但到了中长期(比如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候,误差就会呈现出随机分布的状况而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预测值。 所以从原理上来说,天气变化是一种随机现象而不是确定性现象。这就导致了在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拟合时,总会出现误差进而使得预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以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量化。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想要判断一个人是否会得感冒,现在有两个测试,第一个测试有90%的准确率,另一个测试有80%的准确率。两个测试独立存在,没有任何关联,那么基于这两个测试同时得出“会感冒”的概率是(90%)*(80%)=72%。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如果一个测试有90%的准确率,那么另外任何一个测试得出来的结果无论多么不靠谱,最终得出的结论一定是这个人的“会感冒”概率小于等于90% ——因为至少有一个测试的结果是正确的嘛!

顾郭磊顾郭磊优质答主

十五天属于中期预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一般指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天气现象的预报准确率,而这些主要是通过数值天气预报计算出来的。

气象数据是时空上密集的数据,一个气象探测器可能会收集连续很多天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压强,降水量等,并且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还有人造卫星监测,气象气球探测等手段。这些众多的数据用一组方程来描述的大气运动学方程组来预报将会怎样演变。方程组的变量为大气各种状态的时空函数。

由于方程组初值和边值的海量数据,以及方程组本身的非线性等复杂性,无法准确的求解,都是使用数值计算和计算机进行运算的。现在数值预报模型的分辨率越来越高,能够分辨的区域越来越小,数据量和变量的维度越来越大,所以需要更高性能的计算机进行快速运算。更长时效的气象预报,预报期间的气象分析和初始化的数据差异会越来越大,时间越长,计算误差积累的越多,因此预报结果偏离实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预报时效越长,准确率可能就越低。

此外大气运动也受地球内太阳和太阳系天体的影响,如地震前兆,在更大尺度和时空上受宇宙背景和银河系重子震荡的影响,这些也是中长期预测的一种依据。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