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爪子菜有什么作用?
学名“蒲公英”,别名特别多,叫法不同,说明来源地不一;南方多叫“扑扑英”、“波罗菜”;北方则称“黄花地丁”、“蒲公草”等。 《本草纲目》中称它为“蒲公草”,并且还是“处处山原皆有之。”可见,这种植物在古代就非常受欢迎了。那么,李时珍为何会给予它如此高的评价呢?
因为,这种野草不仅嫩叶可食,而且全草均可入药,尤其对于热毒引起的痈肿疔疮,有很好的解毒消痈效果。 中医古籍中,有关它的药用价值记载并不多,但在古今中医药文献中,却对它有着极高的评价。例如: 清代王士雄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中有云:“煮汤,洗净,生食,或煎汤,入乳、鸡蒸煮食。”
明代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也写道:“蒲公英,味甘平,无毒。主诸一般疔毒,瘰疬,痰核。”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蒲公英含有黄酮类、挥发油类以及生物碱类等成分,而对于此类成分的研究也是研究热点。
目前关于这些成分的具体药理作用,尚不明确。但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至少可以确定,它们的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非常明显。 除了以上所说,历代医药书籍中还记载着许多关于蒲公英的药理作用。 比如: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医方集解》中说它能治“痈疽发背,咽喉肿痛”等。 明·李梴所著的《医学入门》中记载有:“治肠风泻血,赤白痢。” 金·张元素的《珍珠囊》中载有:“主消渴热淋,目赤疼痛。” 元·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说它可以治疗“小便浑浊如乳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