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落山代表什么生肖?
1. “日落西山”比喻人到老年体力衰退,精神不振。也形容事物到了末期。其中“西”是指西北方向,可以引申为西方,也就是日落的方向。 在中国古代,认为太阳系绕地球一周是一个周期,而这一周又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每个季节72天,春天开始于立春,结束于立夏;夏天始于夏至,秋高气爽;冬天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每季36天,每天24小时为一个周期。 那么根据这个理论,一年之中的日落时间应该是有规律的。
实际上,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如果仔细研究一天之内日落的时辰变化,就会发现有个规律: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日落时间最早的是春季的正月初一(春节),最晚的是大寒节气(农历十二月十七左右)这一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冬至过后,白昼慢慢变长,日出时间逐渐提前,而正午太阳高度渐渐升高。到了春分时节,日出时间已经比冬至时提前了1h20m。此时,太阳由南向北移动,所以落山的时间也就渐渐提早。 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虽然日照时长继续增加,但气温却是明显下降的。在北方有些地区,这时节还会下起小雪。所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到了立春以后,太阳由北及南移动,落山时间越来越晚。尤其是天气渐暖的南方,在立春节后的一天,竟然有过午不到黄昏就日落的情况出现!这就是“阳春三月不夜乡”诗句的来由。 当然,在北方某些特定的地方,如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河北省北部等,因为在冬季受蒙古冷气团的影响,这些地区的日出时间甚至可能晚于春分。在冬季这些地方就有可能看到“夕阳无限好”的景象。 而一旦进入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升明显。日照时间继续缩短,但辐射热量却在稳步增加。虽然太阳还是处于由南及北的运动状态中,但落山时间点却是在不断变晚的。到了谷雨时节,阳光直射点已经来到北回归线附近,这标志着白天时数的增长达到一个峰值。随着太阳由北及南运动到极限位置,白昼开始变短,黑夜即将来临。
2. 还有一种说法跟十二地支有关。我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每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其中“子”时指夜晚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丑”时指凌晨一点到凌晨三点,以此类推。 按这种计时方法,一天之中,子时和丑时各占三刻(半),寅卯辰三时辰各占一刻,巳午未三时辰各占二刻,申酉戌三时辰各占四刻,亥子时各占六刻。 这样计算,整个白天的八个时辰应该平均地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各含六个时辰。上午包含寅卯辰巳午未七个时辰,下午包含申酉戌亥子丑十个时辰。 按照这种分法,“日落西山”的自然现象就应该出现在下午。事实上也是如此,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哪个镇哪个村,只要是正常情况,傍晚时分的天空都应该是黄色的(傍晚的太阳不是红色的,而是橙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