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做中学和悟中学?
“做中学”和“悟中学”是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侧重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来掌握知识;一种是通过反思、提炼来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本问题所关心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开展”,所以这里我主要讨论“如何做中学”。(关于“悟中学”的开展可参见我在知乎专栏写的《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反思》)
一、什么是“做中学” “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来学习知识并应用知识。它的本质是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加以内化,形成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做中学” 1.学与问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困惑和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和思考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和完善知识体系。
2.做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做中学的过程,学生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来解决问题,如归纳思维、演绎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同时,在做中感悟,也是让学生体验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辩证过程,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3.做中学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构建新知识。“学-做”一体化不仅能促进知识的获取,还能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主动构建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知识背后的道理,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怎么做“做中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是学习中重要的催化剂。在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个生活或学习的场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尝试解决的方法,再加以点拨,必定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提供素材,指导实践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素材,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或者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网络资源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实践。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不会离题,并且适时予以提醒和点醒。
3.总结延伸,学以致用对于学到的知识,要及时地进行归纳整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将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尝试拓展到其他学科领域,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与应用。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拓展或重新定义所学知识,从而深化对学生知识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