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古代属于哪里?
西周时期,上海地区的东部属吴国、西部属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今上海一带属楚国,楚宣王时(公元前369年—前360年左右)在上海附近置娄县(县城在今苏州昆山市)。战国中后期,楚考烈王于公元前248年在江东地带设立鄣郡,治所在故鄣(今安吉)。秦统一中国后,设置会稽郡,郡治所设在原越国的首都绍兴(今浙江绍兴市)。同时设鄣郡,并将郡治从故鄣移到临洮(今甘肃岷县),但上海地区的西北部仍属鄣郡范围。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郡县制,在上海地区设立了东海郡,隶属于扬州刺史部,郡治所在朐山县(今连云港灌云县);同时在今苏州一带设立了昆陵郡,治所在姑苏(今苏州市)。西汉承袭秦制,东海郡的辖地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及其以东部分海域。东汉初年将东海郡的驻地迁往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同时郡辖地在今山东临沂地区,并设立了阴平、乡饮二县。三国时期,东吴将治所迁回今苏州地区。东晋成帝时,分东海郡之地立新昌郡,治所在古朐山城(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南北朝时期,梁朝在大司马萧衍建立功业之后于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将新昌郡改为昌黎郡,以纪念辽东鲜卑族耶律氏的兴起与昌盛。隋文帝时,把昌黎郡一分为三,分别称为海陵县、永城县和盐谷县。
此后,唐、宋两代相继在江浙一带设立了江浙等处财赋总管府和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廨等机构。元朝设立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上海地区隶属江浙行中书省的宣慰司管辖。上海之名首次出现在官方文献中,即指这一带地区为“上 海”。明朝改元设世,为了征伐叛军张士诚的根据地苏州,明太祖决定把作为军事重镇的上海县由州升为府,使上海地区成为仅次于京师(北京)、南京的全国第三大府,并建起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