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代表什么生肖?
从古代王字形的结构来分析,上面的“圭”象形的是上弦的月亮,下面的“丰”指的是盛满酒的器皿。月亮圆了又缺,满了又空,周而复始,就好像打烊后又开门的酒店一样。因此古代的“月”和“肉”都写作“月”。《诗经·小雅·湛露》中就有“六月栖集,日月其慆;八月载绩,我朱孔阳。”的诗句描述着每个月的满月、新月乃至每月初十的变化过程。而酒在古人心中是月亮的衍生品,是月亮之光洒落在人间之物,所以《礼记·祭义》中说“是故贤者之祭祀也,视星而行步,望月而斋戒。”举行祭祀的时候要看天上的星星确定位置,要看着月亮的变化决定行步的节奏。月亮代表了古人对自然变化最准确的计算。
十二生肖中,牛、兔、马、羊、猴和猪都和月亮有密切的关系,而龙、蛇、老虎等动物的习性却很难用月份来形容。只有鸡和辰龙有很明显的月份特征。月亮和辰龙一起被用来作为帝王的象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期先民的生存状态——顺应自然的月相周期变化以及农耕渔猎的收入分配。 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它直接影响了农业收成和打猎收获,因而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秩序。根据现代天文学的理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平均约为29.5306日(一个朔望月),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的月相变化大致是这样:新月→浅月→凸月→满月→凹月→残月→新月。其中新月、满月和残月都有相应的古称:晦、朔、望。 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朔,是新月的开始。在古代汉族传统宇宙观中,天地间有很多神秘的东西,月亮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月相变化的规律,古人并没有完全掌握,于是他们创造了“阴”、“阳”两气说以解释这一现象。认为新月之时,“阳”从地上升起,“阴”气下降,两者交聚在幽暗的地下,所以看不见月亮;到了满月时,“阳”到达极点,“阴”气降到极点,所以在天空中看不到月亮的影子。“阴”、“阳”两种气息一直在天地之间流动变化,由此产生了阴阳二气说。这种理论虽然带有很大的神话色彩,但它确实反映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