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具体作用是什么?

竺成章竺成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引言 国内,关于“稻作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1];而国外,对稻作文化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以日本最为突出。至今,有关稻作文化的文献已相当丰富[2-5]。 但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稻作文化形态的描述上,对于其形成机理的分析则甚少。有鉴于此,本文拟对稻作文化的成因加以探讨。

二、理论基础与文化模式 人类学研究中的“文化”这一概念有两个重要的含义层面:其一为“作为集合的整体性存在(the whole ) ”;其二为“作为个体的存在(the individ- ual)" [6]。所谓“文化模式”,即是指某一特定文化在整体上的特征,以及该文化中个体的共同特征。

关于文化模式的起源,人类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其中,拉德克利夫-布朗提出的“社会结构函数论”颇具影响。在该理论中,拉德克利夫-布朗把不同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归结为三个变量:K, R 和 L[7]。 K代表的是文化的复杂程度;R代表了文化的稳定性;L代表了文化的变化率。 根据这三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将不同的文化区分开来。 (图一) 就稻作文化而言,由于其出现在原始农业阶段,且属于分散型农业,所以其复杂性相对较低;但是,由于耕作制度的长期延续,其稳定性是比较高的;而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繁衍,需要不断开辟新的耕地,稻作文化具有较高变化率。 所以,从总体上说,稻作文化属于一种复杂—稳定—变化的低度发展类型。

三、实证分析——以中国为例 关于我国史前农业的介绍和研究成果非常多,但多数侧重于农具、技术等方面,对于农业起源和初期发展的论述较为简单粗糙[8]。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和全新观念的引入,我国史前农业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9]。 但是,现有的研究多聚焦于中原地区或南方地区史前农业的发展进程,而对于西部地区史前农业的开发历程则涉及甚少。考虑到自然环境与地理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预期,在西部内陆许多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史前先民可能已经掌握了稻作的栽培技能。所以,对西部地区的史前农业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早期农业的出现和演变过程,以及稻作文化形成的机理。

根据已有的考古成果,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一块干种子农田[10],其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的汉朝;而在青海乐都柳湾遗址中也发现了一块距今约3000年的禾本科草料,经鉴定可能是粟或者黍[11]。这些考古发现暗示着在西北地区也可能存在着稻作农业。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推论,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西北地区史前农业的发展轨迹。有学者认为,在西周时期,我国的西北高原已经出现了农耕部族[12];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秦人的祖先非子因养马有功而被周天子封为诸侯,其领有的雍州之地可能就已经种植水稻了[13]。 到西汉时期,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条连接中原与西方各国的丝绸之路,中原的文化与文明由此向东传播,可能带来了水稻以及其他一些农业技术。 到了东汉末年,王符在《潜夫论·本训》中谈到西北地区农作物时,已明确将稻列为一项主要作物[14]。至少在东汉前期,西北地区的稻作农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尽管目前的证据还比较薄弱,但我们已经可以大致勾勒出西北地区稻作农业发展的大致轮廓。在汉晋南北朝时期,由中原向西北的传播路线可能经过了陇西地区或者是河西走廊,因为在这里既发现了中原带过来的铁器和铜器,也发现了粟和稻。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甘肃一带属于唐藩镇节度使控制区域或者是吐蕃占领区,所以中原的农作物品种传入这里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只有少数品种如稻、棉花等少量传入并得以种植[15]。

到了宋元明时期,虽然中原的稻作文化向南传输,但西北地区原有的稻作文化并未受到影响。因为在这一时期,蒙古人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而甘肃成为忽必烈东征蒙古军的重要补给基地和大粮仓。为了供应蒙古大军的需求,甘肃的稻田面积可能大幅提高。

总之,在史籍记载中,西北地区的稻作农业出现时间应当不会迟于东汉初年,而在唐宋时期可能已有相当发展。所以,要理解稻作文化形成的动力机制,必须要考虑中原和西北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的全过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