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字五行属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解释道:“桓,常也(hán),大木也” 许慎在这里把“桓”的解释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个是名词性质的词义“常”和“大木”——这是指“桓”的字原初始的意义;另一个是动词性质的词义“常”。 关于“恒”的本义,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它是“树干”的意思——如唐兰所说:“‘桓’从‘木’从‘凡’会意……‘凡’即‘伐’之省声”“‘桓’当为‘删’之或体而用为树干之义者”[1] ——这一说法得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 但我觉得这个解释还是值得斟酌一下的。 首先,我认为“恒”与“删”(“伐”)的关系不大,“恒”的原初构形更可能与“元”有关。我们看下面的甲骨文以及金文: 这个字形是由“人”和“元”构成的: 我个人倾向于把这个字的本义理解为“人的发端、起源处”。这个含义后来就演变成了“始”的含义了——“元”与“玄”在最初是完全可以通用的——例如:
因此,“桓”的本义是“起源”、“开端”之意。从这个本意引申出第二个意思,就是“经常如此、长久不变的样子”——这和上面提到的“大木”意义相关联。因为这样的树木一般都相对高大,不易被移作他用,所以也就有了“永恒不变的开端”之意。 而由这个“永恒不变的开端”又引申出了另外两个具体的含义:一是“法度”之意(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元”的“法则”含义);二则是“表”(标杆)之意。 由此我们又进一步引申出了“桓表”的含义,即用来标示道路的标杆、柱子;后来又引申为了表示威武的仪仗、旗帜等。 至于“常”这个动词意义上的词义,则应该是在上述各种引申义的基础上再发展而来的。 这样一来,整个字的基本语义结构就非常清楚了:它由“人”+“元”开始,最后引申出来一个“恒”的本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的引申义和副词性词义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完整意义的“桓”。
综上,我个人认为许慎将“桓”的解释分为两部分是正确的,只不过他没有注意到这种分化其实是从不同的路径开始的罢了,于是就将它们当成了同一个路径上的不同阶段。不过这也无关紧要,毕竟这样理解起来更加清晰一些而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