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制度是什么?
先引一段教科书上的话,来自《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著。 “本书在论述中一贯坚持这样一条准则:如果一种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在历史上是怎样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或者不能合理解释当今中国为什么仍然保持着政治发展的强劲势头,那么这种理论就是不值得接受的或不能接受的;相反,如果一种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上述问题,它就是可接受的有价值的。” 这段文字阐述的正是判断一个理论值不值得接受的标准,也适用于判断现有制度的价值与得失。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封建专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政治参与主要存在于自上而下的决策过程中,广大民众没有或者极少有参与政治的过程。在这种体制下,社会分化为两个基本群体,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前者通过暴力手段占有了社会财富,并借助于暴力机构实现对社会的统治。后者被迫接受前者的统治,并不得不在事实上承认前面所提到的不平等原则。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被统治者往往结成各种联盟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从而构成政治过程的起点。这种状况就是亨廷顿所说的“政治参与的缺位”和“政治参与的过多”。 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但是,这种转化是伴随着革命与内战完成的。以党治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化运动,实现了农村和城市基层的政权建设,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同时,人民政协的建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和程序化,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这一制度价值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社会的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使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有的政治制度在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少数腐败分子的存在损害了政府形象,造成了民众对体制内正义的质疑,影响了制度的有效运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新情况,增加了价值观念的冲突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给了网民更多的表达渠道,同时也增加了公共管理的难度。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们的政治制度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作为一种社会博弈的过程,其运作仍然是有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