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五行什么意思?
“芷”字是一个形声字,最早的字形出现在战国文字中,小篆将其写成“茝”,而楷书将“茝”简写成“芷”。从“芷”的甲骨文和金文来看,上面部分是“辛”,下面部分像一株植物。所以“芷”的本义就是香草,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香料,古代妇女用芷来沐浴、熏身、护肤,《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现在我们在做菜或者做肉的时候,也会加入一些中药,比如桂皮、八角、香叶等,它们都是人们常用的香料。 不过我们现在的字典里给的“芷”的意思却是“指一种叫白芷的植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人把很多香草都叫做“芷”,比如茝(zhǐ)、荃(quán)、蕳(jiān)、荷(hé)等等。这些名字都很相似的植物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区别还是蛮大的。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看它们的叶子,白芷的叶子形状是长披针形的,而其他植物的叶子大多为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
除了当作香料以外,现代中药学的书上还会记载着“白芷”可以用于治疗鼻渊(鼻炎)、牙痛、皮肤瘙痒等症状。不过这里要提醒一下,中草药讲究“辨症施治”,也就是根据病人出现的症状来判断所使用的药物,而不是凭着病人的姓名姓氏来给药。所以大家在使用白芷的时候,还是遵循医嘱为好。 那为什么还要讲一个“五行的故事”呢?这是因为古人发现一些植物具有“属木”“属火”“属土”“属金”“属水”的特性,于是他们将具有不同属性特性的植物分成五大类,并且把这五种特性称为“五行”。
这似乎是一种哲学上的划分,但其实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有些花草长在土壤里,需要土壤中的无机盐、水分和各种有机物才能生长,而这些物质正是由人类所控制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人发现了“水土中生有花木”的秘密。他们以“土”“水”为中心,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模型”。 那么这种“世界模型”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影响吗?当然有了!比如说我们的化学老师教我们如何配制溶液时就会告诉我们:溶解在水里的物质,其密度不能超过1g/cm3;而溶于油里的物质,其密度也不能超过0.85g/cm3——这其实就是基于这个古老的“世界模型”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