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中国失败原因?
1、能力圈理论的局限 巴菲特认为,只有那些能够被彻底理解的生意才是值得投资的,他称之为“能力圈内”的投资,而任何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生意都不应该在投资组合里存在。但问题是,判断哪些生意属于自己的能力圈并非易事,而且会随着投资者个人经验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以巴菲特的经验来看,他早期的能力圈主要局限于美国国内的小型上市公司,但随着他的成长以及所受的教育(特别是在读哈佛商学院期间),他的能力圈开始扩大,如今已经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上市公司和各类资产类别。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巴菲特曾评价说,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任何一个资产类别是安全的,当时他买入了一堆不同的资产,从美国的国债到各国的企业股票都有。这显然与他早年只投美国股票的能力圈观点大相径庭。
我认为,影响巴菲特财富增长的最大的一个因素是他不断拓宽自己的“能力圈”。 所以我说巴菲特是一个“成长型投资者”。
2、择时的能力欠缺 巴菲特一直强调选股的重要性,认为买入时机的选择不如卖出时机重要,因为他更看重企业价值而不是市场涨跌。但他还是暴露了自己在选择介入时机上能力不足的一面。 巴菲特两次减持比亚迪股份都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抓住把柄,受到媒体的质疑。第一次是在2013年底,巴菲特增持了比亚迪400万股,占其持仓的2.5%;第二次是在2018年中,巴菲特再次增持了比亚迪的H股,累计持有量达到2.65亿股,占其总股本的7.98%。然而就在这两次增持期间,由于投资者认为巴菲特已经老迈,决策迟缓,错过了华为手机浪潮及特斯拉上市等新能源行业的大机会,导致股价都没能出现能让巴菲特满意的涨幅。
如果巴菲特能够更早地加仓比亚迪,或是能够在更合适的时机建仓新能源行业,那么他在中国的投资很可能收获比现在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所以说,巴菲特的成功也有运气的成分在。如果他出生在任何一个时空,可能都不会有现在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