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为什么都是外国人?
CBA的外援,和NBA一样,也是分“非保障合同”和“保障合同”的。 区别在于,CBA的非保障合同外援,在赛季进行过程中是不能更换的;而NBA的非保障合同外援可以在赛季进行过程中更换。 CBA的保证合同外援,与NBA的一样,是签约两年。 在CBA历史上,曾出现过“全华班”球队——1995-1996赛季,南京军区队(当时的CBA叫作甲A)只有王非一名外援,而且还不是打满整个赛季的。
当时有“40%的使用率条款”——当对手对某个球员实行包夹防守时,该球员无论上场时间还是出手次数都不得超过球队总出场时间和总投篮次数的40%。否则就是违例。所以,即便王非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一个人打得赢一场比赛。 所以,在当时的外援政策下,CBA的大部分球队都是“全华班”球队,偶尔有几个外援是像王非这样一个“纯得分”型的球员,也没有强力后卫那么多,比如罗德尼斯·斯科拉里(2.06米、外线准星高、突破犀利、善于传球)这样的,CBA的历史上有过他这样能力的外援,但并不多。后来给王非配备了一个身高相近的内线鲍特,才终于组成一个能攻善守的外援组合。
后来,为了让国家队有外援可用,提高国家队的竞争力以冲击世界大赛,又在CBA联赛中引入了“四节六人次”的政策。这个政策,导致CBA的外援质量迅速上升,因为有很多以前只在NBA打了很短时间的球员,为了职业生涯不跌,都愿意来CBA发挥余热——毕竟,在NBA打打停停,还不如直接来CBA拿大合同有保障。于是,我们见到了诺维茨基、巴特尔这些NBA老将来到CBA“养老”;也见到了劳森、哈里斯这些NBA轮换球员乃至角色球员来到CBA“找死”。
当然,也有马布里这种NBA打不上球的“蓝领”球员,他在NBA时就是蓝领中的蓝领,连篮板都不属于他的职责范围,现在到了CBA,居然变成了国内球员需要保护的对象…… 这导致现在的CBA外援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接近NBA的水平。而中国男篮在世界大赛上,成绩却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