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是什么生肖?
《春秋》记载,鲁成公十二年(公元前589年)“春王正月甲子,楚子围宋”,这年楚庄王已经去世,继位的楚共王准备征讨宋国,《左传·昭公七年》记有这次战争的起因是“宋公不朝楚”,可见宋国此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了。在《春秋》和《左传》中还有鲁定公元年在宋国“筑台以望气”、昭公元年宋国“取鄫”等事件,说明这时宋国的国力还是很强的。 到了战国初期,宋国的实力仍不可小觑,李悝在与吴起交谈时说“魏氏之地,千里而近,民缕行而积粮多”。但魏文侯时,魏国却相继打败了宋、齐等国,夺得了宋国的方城(今河南南阳);到了孙子吴起的时代,又攻破了宋国都城的城门;再往后,孙膑又用“减灶之计”,骗过了韩魏两国君主,骗得援军,大败梁惠王的军队于马陵(今河南濮阳南),斩杀主将庞涓,俘获梁惠王的儿子公子痤。
如此强大的宋国却在“三家分晋”时被韩赵魏三国瓜分了领土,成了韩非子所说的“削地”对象。为什么强大的宋国会突然衰败呢? 除了内部因素比如宋国内部贵族之间的纷争和外敌入侵等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影响因素——游牧民族的影响。 我们注意到的往往是中原各国间的争斗,忽视了北方草原游牧部族对中原地区文明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中原大国经常为了争霸而联合起来对付游牧部落。如《史记·匈奴列传》载:“燕、代乱,北胡擅先与单于连兵”,说的是汉武帝时期,由于燕国和代国发生内乱,导致北部边境的匈奴人频频南下侵扰;又如《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乌桓恃远不复臣属……鲜卑连岁入寇,南匈奴屡从之。”说的就是东汉时期乌桓人和鲜卑人都向中原地区扩张,甚至引起了匈奴的注意力,导致南匈奴也参与了侵略活动。
不过,这些北方游牧部落虽然影响了中原地区的形势,却没有能够彻底颠覆中原的政权。
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建立国家,如我们熟悉的林胡、楼烦以及后来被秦灭掉的匈奴冒顿单于等;另一方面,中原地区开始出现统一的王朝,且国力强大,这就使得原先处于附属地位的游牧民族开始转变立场,由“夷狄”变成了“华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赵阏与之战。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秦赵两国争夺漳水以西的土地,秦国使武安君白起大败赵军,杀了赵括,虏了赵王,然而秦军在回师途中遇到匈奴的袭击,差点被全歼。 原来,这次战役不仅让赵国受辱,而且使匈奴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包括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些物质条件为匈奴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使匈奴有机会成为一个能够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帝国。 到了秦汉之际,刘邦曾率军攻打匈奴,结果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展开了拉锯战的态势。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却没有哪一方完全占据上风。与此同时,西域诸国先后被西汉所控制或征服,打通了通往中亚的商路,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经济的文化的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中原王朝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很多西域的特产,如葡萄、石榴、胡麻等等在西域得到栽培发展,而铜铁等金属材料和纺织技术也在西域传播。中原地区也开始种植葡萄和酿酒;丝绸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同时,在中原地区也出现了“麻布”“毛布”“织锦”“刺绣”等多种材质的纺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