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区在哪里?
“南武”,是旧广州人口中“最老”的区名 。1958年2月4日,广州划分海珠、越秀两个区时,定海珠之名由此而来。而“海”字来源于南海神庙(今海珠区)和黄埔军校(在越秀区)所在的南海之神“禺强”(同音异字),以祭祀南海神的“海不扬波”殿得名。 “珠”则是出于对珠江的尊称,泛指广州城区与郊区相连的珠江冲积平原。 广义上的“海珠区”特指今天的中山八路至江南西路一段。因为这一带原属于南海县管辖,且位于广州城南侧的海滨,故此得名。当然,现在已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海珠区存在了——今天的海珠区被定义为广州中心城区之一,并且是中国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地之一。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海南”“海幢”等作为街道或乡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例如,海南行政区就是现海南大学所在地;而建于明朝的海幢寺(现已不存在),则位于今海珠区委所在地。
广州海珠区位于珠江北岸,是广州老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广州21世纪改造重点城区。面积39.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3.40万人(2010年)。区内有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宝岗大道、滨江西路、洪德路、艺苑路、同福西路、海洲坊、五凤坊、素社坊和琶洲会展中心等。
海珠区是广州市老八区之一,是广州市中心区域,与北京路、天河路商圈毗邻,南临珠江,与东区的二沙岛、芳村区仅一江之隔,并通过珠江隧道、广州大桥、海印桥、人民桥、解放桥、江湾桥、海珠桥等7座桥梁或隧道相连;东到东晓南路与黄埔区相连,有东晓南高架路与内环路连接;北与荔湾区以珠江前、后航道所汇成的“哑铃”状江面分隔。全辖区面积1818.79平方公里。辖江南中、素社、南华西、海幢、瑞宝、海幢、昌岗、南石头、滨江、赤岗、南洲、沙园、新港、江南西、华洲、凤阳、龙凤、琶洲18个街道。2002年总人口711345人,其中户籍人口 477559人。
海珠区是岭南文化、西关文化、珠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海幢寺为中国四大著名古刹之一,南华西街、宝源路、滨江西路、同福西路和沙边街等10多条古街道,素社坊、龙导尾坊等10多个坊民住宅区,以及余荫山房等“中国四大古名园”之一、海幢公园等景点,构成独具特色的“小广州”文化。全区有古建筑542栋,占全市古建筑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