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月什么意思?
“农历”是一种阴历,是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月份建立的,农历是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的规律制定起来的。 月相的变化是一次周期为29.5306天的运动现象。分四个阶段:新月(朔)、峨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残弯月(下弦月),循环往复。 “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每月的中间叫“望”;每逢“望”时,月亮最圆,称之为“满月”或“望月”。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速度时有变化,所以每半个月左右,月亮由新月变圆一次,然后再由圆月变成新月。这种月相变化的过程称为一个“朔望月”。平均每个“朔望月”的长度约为29天17小时。
对于农历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公历”那一套数字,而是节气和农历十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的,每一个节气分别对应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而农历十五所对应的是“望”,就是月亮最圆的时候。虽然从“公历”来看可能隔几天就有望月出现,但从“农历”角度来看却是有规律的。以12个月为周期,一共会有四次望月。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在第一个月中没有遇到望月,那么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肯定会出现两次。
当农历初一出现新月而没有望月时,人们就会用“闰”来补充,使得之后的月份中有望月出现。这就是“闰月”产生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