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礼品有哪些?
2014年1月,我在北京出差,正巧碰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礼祀”活动。 我是带着任务去的——拜访一位国学大家,希望他能为我的公司题写一个新的公司名称。 “国学礼祀”的活动现场,红毯铺地,摆满了花篮。 中间一个大大的展台,上面摆放着各种古书典籍,我仔细一看,《论语》、《诗经》这些都有。 在这个展台的周围,还围拢着不少穿着儒生打扮的人。有两个人戴着古代的帽子,看起来就像古代的书生一样。 这些人看到我,都热情地上前和我打招呼。我问他们是在拍电影吗?他们说不是的,他们是真正在学国学。 随后,又有人过来与我交谈,问我对国学的看法。我说我以前不了解国学,不过现在挺喜欢的。这时候,那个人笑着对我说:你说这句话可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学习国学就要从喜爱它开始。 随后,我又旁听了关于“孝”的文化讲座。听了一个下午后,我对国学似乎有了新认识。
回到酒店后,我想起还有一件事没办——给公司的新名字题字。我打开百度输入“国学大师”几个字,想看看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于是,我看到了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的话题:“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先生,他的家世背景是怎样的?” 这个话题下的答案非常多,最让我觉得打动人的是一个叫作“兰色海洋”的用户写道: 他(陈寅恪)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是光宗耀帝的陈发科。但陈家并不富庶,到父亲这一辈时家道中落,父祖皆在科举中落马。
虽然家境不好,但陈寅恪还是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他幼年入塾,熟读四书五经;1896年,他随家人移居香港,进入英华书院,学习西学。1900年,他又到了德国,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和梵文。 这段经历,与我的童年非常相似。我也出生在浙江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只是我家没有他那么富裕。我也是从小跟着祖父母长大,父母在外打工,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祖母进了学堂。
我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上的第一名,也如陈寅恪一样,从小就是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上大学后,我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学校给了我保送读研的机会。当时,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保送到我现在的母校,另一个是保送到另一所985高校。最后,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我喜欢它的人文气息。
后来,我到美国读了博士,现在也在美国工作。虽然我离开了国学,成了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熊孩子”,但是国学却一直在影响着我。 我想起了我祖母常说的那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其实,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才准确:“子从母教,母凭子贵。”一个人的性格和他的家庭是密切相关的。而国学,正好能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