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的五行属什么?

伏思衣伏思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解字》释“迎”为:“迓也,从人之亍从心。” 徐铉等注曰:“引道相迎谓之迓。”段玉裁注云:“此承上文‘从人’、‘从心’而言。行与言皆须人助之。有言者,当有听其言者;有行者,当有导其前、止其后者。故凡以人为义者,皆可曰‘迎’也……许意‘迎’与‘迓’同。” “亍”,读chù,象形字,“彳”是“小人走路的样子”(朱骏声),合起来表示步行貌;“亍”则是小步走(王筠)。本为一字,后世分用:“亍”专指小步,“行”兼指大步和小步了(“自上而下则日亍,自下而上则日行”)(见《说文·彳部》);而在口语中,“行”一般还用来代称“路”,如“走行”(《集韵》)“我行”(《楚辞·九辩》):“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兮。”——这里“驾言”即“驾车出行之言”,“我车”、“我马”都是“我走行的工具”的意思——这个“彳”旁的字,又往往与行走相关,所以可通假借于“亍”:“陈师鞠旅”中的“陈”就是“陈说”“述说”;“行伍”之中的“行”则是“行列”,“陈师鞠旅”即是“陈述军中事宜”之意。可见这些字的构字理据都十分相近了——“亍”既是小步行进的姿态,又是小步的路程,因此还可进一步引申出“短”和“少”的意义来:“亍”、“止”联合起来表示“停止一会儿”,因此就有短暂、短暂的歇息以及稍事休息之后继续前进的含义。

“辵”,《说文》曰:辵,乍行乍止也,从辵从口。徐锴注曰:“凡止不行谓之步,行而止之谓之辵。”“作”、“止”反复交替,自然便是走走停停、时走时停的样子了。然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交替呢?段玉裁根据《诗·唐风·椒聊》“彼姝者子”的传说是这样解释的:“女子谓男子为己身私有所取,不可以与人,故问所自为之”;又《汉书·地理志下》注引应劭语解释说:“妇人谓嫁日行道耳。时人谓嫁者为行道。”据此,便可知“作”乃“行”、“道路”之意,而“止”则为“止宿”或“止息”之义,那么“作”与“止”便是“行进”与“驻留”的关系,如此便能解释得通“辵”为何会表示一种走走停停的状态了……“彳亍”一词,原意为慢步前行,后引申为徘徊不前的样子:“良久,自顾而言曰:‘天下乱矣!夫天下乱矣,汝何不为升平之世乎?今已乱矣,汝何不为太平之士乎?吾去矣’遂东游下邳去了……”

优质答主

五行学说与八卦的关系,是现代易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也是易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 其中五行的生克关系,就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之一。 有学者认为,“相生则顺之使明也;相克则治而用之使明也”(《周易·序卦》)。可见在古人看来,“相生”“相克”这两种关系是对立统一而又互相依存的。

也有许多研究者从数理或阴阳的角度来探讨这种关系,提出了诸如“五行相生的次序为: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克的顺序为:木、土、金、水、火”等观点。这些结论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我认为,对于这二者的关系还需要再认真考虑一下。

因为,就我本人学习古书的经历来看,“相生”和“相克”这两个概念本身不是绝对的,也不是静止的。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天行健”“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中的“地势坤”。

因此我认为,“相生”和“相克”这两个属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分割开来看待,否则可能就会出现偏差甚至是谬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