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释“迎”为:“迓也,从人之亍从心。” 徐铉等注曰:“引道相迎谓之迓。”段玉裁注云:“此承上文‘从人’、‘从心’而言。行与言皆须人助之。有言者,当有听其言者;有行者,当有导其前、止其后者。故凡以人为义者,皆可曰‘迎’也……许意‘迎’与‘迓’同。” “亍”,读chù,象形字,“彳”是“小人走路的样子”(朱骏声),合起来表示步行貌;“亍”则是小步走(王筠)。本为一字,后世分用:“亍”专指小步,“行”兼指大步和小步了(“自上而下则日亍,自下而上则日行”)(见《说文·彳部》);而在口语中,“行”一般还用来代称“路”,如“走行”(《集韵》)“我行”(《楚辞·九辩》):“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兮。”——这里“驾言”即“驾车出行之言”,“我车”、“我马”都是“我走行的工具”的意思——这个“彳”旁的字,又往往与行走相关,所以可通假借于“亍”:“陈师鞠旅”中的“陈”就是“陈说”“述说”;“行伍”之中的“行”则是“行列”,“陈师鞠旅”即是“陈述军中事宜”之意。可见这些字的构字理据都十分相近了——“亍”既是小步行进的姿态,又是小步的路程,因此还可进一步引申出“短”和“少”的意义来:“亍”、“止”联合起来表示“停止一会儿”,因此就有短暂、短暂的歇息以及稍事休息之后继续前进的含义。
“辵”,《说文》曰:辵,乍行乍止也,从辵从口。徐锴注曰:“凡止不行谓之步,行而止之谓之辵。”“作”、“止”反复交替,自然便是走走停停、时走时停的样子了。然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交替呢?段玉裁根据《诗·唐风·椒聊》“彼姝者子”的传说是这样解释的:“女子谓男子为己身私有所取,不可以与人,故问所自为之”;又《汉书·地理志下》注引应劭语解释说:“妇人谓嫁日行道耳。时人谓嫁者为行道。”据此,便可知“作”乃“行”、“道路”之意,而“止”则为“止宿”或“止息”之义,那么“作”与“止”便是“行进”与“驻留”的关系,如此便能解释得通“辵”为何会表示一种走走停停的状态了……“彳亍”一词,原意为慢步前行,后引申为徘徊不前的样子:“良久,自顾而言曰:‘天下乱矣!夫天下乱矣,汝何不为升平之世乎?今已乱矣,汝何不为太平之士乎?吾去矣’遂东游下邳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