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面五行吗?
“五行”二字是汉代易学著作《尚书·洪范》中的一个术语,书中写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归结成五种基本类型,即“五行”。“五行”的名词在古籍中大量出现,但它的含义却一直是比较模糊的。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就给“五行”下过这样的定义:“五行者,谓金、木、水、火、土也;其帝黄帝之臣大挠之所制,故曰‘五行’。此言五行者,所以识阴阳、顺天道、起节气立消息之道也。”(《汉书·艺文志》)可见,“五行”最初是被用来标示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或者说元素)的。
随着哲学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延续和发展,人们渐渐发现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事物并不能简单划归为五种基本类型,而是处于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于是,在东汉末年,著名学者王弼作《周易略例·明象》云:“夫象,出乎情性之外,而有情性;出乎形骸之内,而有荣枯。方之以形,则内圆外方;比之以类,则外柔内刚……故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则无非教也。岂直五行而已矣!”这是说,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属性构成的,它们的结合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用“五行”来概括说明这个世界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什么是五行的“阴阳”呢?在周易理论中,“阴阳”是用来标示“太极”即天地未分之前混沌状态的符号。这似乎意味着,“阴阳”是古人幻想出来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它既是静的,又是动的,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但它却可以生成一切物质,创造一切文明。在《系辞上传》和《说卦传》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阴阳”的最好解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之气化生万物。”“阴阳者,象之阴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