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次战时状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队主力撤往大后方整编,留东北、华北及华南少量部队继续担任防御任务。 日军为了迅速占领华北并消灭我抗日力量,先后于1937年8月、1939年3月和5月发动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兰封会战(或称开封会战)。这三次大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陆军之间的主力决战。
经过三役,日本兵力损失约20万,国民革命军损失约40余万。自此,日军再也无法组织起像样的战略攻击,开始转向以伪军以及汪伪政权进行“治安”清剿作战。 而八路军、新四军则继续发展,到1941年1月上旬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由抗战之初的4个师11个旅10多万人,发展到9个师16个旅10多万人的兵力。
在敌后战场,八路军和新四军通过百团大战等积极行动牵制了大批驻华北和华中地区的日军,成为支撑中国持久抗战最重要的力量。 1943年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有利于同盟国的重大变化。中国战场的盟国援华力度逐渐加大。
为争取苏联参战,中共中央致电斯大林,提出租借几个半岛作为基地,建立航空队及潜艇支队等问题,同时提供一份详细的海军建设计划。
随后又向斯大林建议组建一个集团军,由中国武装5个精锐师和苏武装1个集团军组成,以叶飞为司令员。 苏联援华力度的加大还表现在装备、人员上。根据中苏协议,从1944年起,苏联陆续派遣航空兵师支援中国战区对日空战;
1945年初,苏军还为中共指挥的一个步兵师从苏联引入了100辆T-34型坦克。 为迎接苏军的到来,晋冀鲁豫军区准备由杨得志率领的两个纵队,在华北地区实施进攻战役,直接威胁日军在中国北方的主力——平汉铁路 (北段)。而苏日中立条约到期后,苏联将不迟于1945年8月15日向日本开战。这一战役也被称为“赶猪”作战。 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刘少奇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的直接领导下,第2兵团集结于邯郸以南、以西地区,准备发动对日进攻。但不久,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简称“刘邓大军”)提前展开攻势,连克濮阳、范县、临清、聊城、大名等地,歼俘大量日军。由于进击速度太快,许多部队尚未完成集结就投入了战斗,因此未能全歼日军,而日军残部向北退却至冀鲁豫边区。 随着太平洋战争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