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中国预算公开?
政府预算,即政府预测未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财政收支状况,编制的用于调整财政收支的工具书。 我国的政府预算分为全国总预算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预算。 全国总预算由财政部组织起草,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预算由各部门、各地区提出,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由人民政府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在我国目前的制度框架内,从中央到地方实行的是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模式,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各自的预算管理。
政府预算的作用在于,通过法律程序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以法定形式确定下来,并以此为基础安排财政资金的供给方式和流程,从而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可以说,政府预算是在法定范围内对财政资源进行分配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安排。 推进我国预算改革,完善预算制度,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转变观念,树立现代预算理念。第二,完善预算理论体系。第三,改进预算编制方法。第四,建立全面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第五,加强预算监督。
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预算理念 预算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深化。必须首先在全社会普及预算知识,让社会各界了解预算,关心预算是怎么制定出来的,进而推动预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让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树立现代预算的理念,改变“有钱没钱,凑足盘子再办”的预算观念,树立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原则;克服“花钱办事”、“有钱多办事”的预算倾向,树立“花钱要有效、办事要合理、花钱要节约”的预算观念;摒弃“先花钱后补票”或“小钱不出、大钱抢着花”的预算陋习,树立“花钱要讲效益、要钱要算账、能不花的钱就不花”的预算思想。
2.完善预算理论体系 科学的预算理论是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的重要基础。目前,关于预算理论的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基础理论、公共资金理论和预算管理体制理论等,为预算改革的深入和企业参与预算的主动性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3.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基数加增长的资金分配办法。这种单纯考虑项目支出需求和财力可能的方法,没有考虑经费开支的经济性,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应该尽快引入零基预算的理念和方法,对各项支出进行审核评估,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的需要,对不必要项目和支出坚决予以核减。
4.建立全面的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 预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离不开制度的保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制度,明确各方在预算制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预算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要完善现有预算的公开机制,拓宽信息公开的范围,增强公开信息的透明度,保障企业和公民的知情权,构建公众参与预算的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作用。
5.加强预算监督 有效的监督是保障预算执行和提高预算效率的关键环节。应强化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加强和规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实施监控,提高政协民主评议的有效性,加强社会监督,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预算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