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生肖?
“十二属相”的概念其实来自于汉代的《周书》,而“子卯午酉亥鼠虎马羊蛇鸡狗龙兔牛猴”的说法来自汉初的《史记•天官书》和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等 实际上从战国时代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十二生肖了,当时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个属于十二地支和动物对应的表,不过当时没有固定顺序(因为地支本身就没有固定顺序)。
到了汉代之后出现了十神,这十神就是现在常用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十二地支有了固定位置,但是动物还是乱跑,比如唐朝李泌写的《五行大义》中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的顺序就有变化。宋朝罗大经写的《鹤林玉露》中也提到子时鼠、丑时牛这样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最后确定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子”呢? 因为这是六十甲子中的十二个。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这24个字平均分成6组,每组4个字,每一字对应一年,其中每个字的前面部分是天干,后面部分是地支。
60年一循环,刚好一个周期。 这十二只动物的排列也是有讲究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这四字在首尾,也就是第一和最后一个位置,“辰龙巳蛇午马未羊”在中间,这样的好处就是前后排列对称,又避免某几种动物出现相邻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会很难看且不科学)如“牛马相配”“龙虎相争”等等。
生肖亦称属相,中国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中国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所以又称地支生肖,每一个人的生肖是以他的出生年份决定的。
十二种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生肖由十二种动物组成,是十二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综合表现,天干重在阴阳五行,地支重在十二生肖。十二种动物中,龙的原型已不可考,在中国生肖文化中,龙是十二生肖里唯一的虚构的动物。但在中国文化中,龙不是恶毒的象征,而是吉祥之物。
中国的十二生肖是每十二年一个轮回,每逢新春佳节,人们总要念叨自己和家人属什么。十二生肖的概念由何而来?“生”有两层含义,一是十二兽,以小虎为幼虎、老兔为成年兔这样的年龄称呼来分;二是生肖作为天干地支计时方法的别称,与生辰八字有关。“肖”表示类似、俏皮、机智的意思。因为十二兽都是具有一定灵性的生物,所以将十二兽和十二地支,也就是十二个计时单位联系在一起,将人与十二兽联系在一起,用十二兽表示人的出生年份,称为十二生肖。
在十二生肖中,“龙”尤其受到重视,在十二生肖里作为虚构动物成为吉祥之物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民俗学家认为,这种现象与古代中国民众多以“龙子神孙”自称、对龙图腾和帝王推崇备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