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怕失礼是什么生肖?
当然是丑牛了! 牛,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二的,与十二地支中的“丑”相应。故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有十二个时辰,分别用子、丑、寅、卯等符号表示。其中晚上九点至十一点的时间段为“戌时”,十一时至十三时的时间段为“亥时”,而“子时”则是深夜一点至三点的时候。
那么,从“丑时”到“亥时”这十个时辰,正是农耕时代人们耕作或休息的时间。《逸周书·大聚解》中说:“仲春行秋令,其帝太昊,其神句芒……农乃登田,莫不励精,至夜不休。”这里说的“仲春”是指农历二月,这时正是“丑时”——凌晨一点至三点——人们下田劳作的时候了;而且一旦进入“仲春”,就“莫不励(勉)精”,就连老年人都要早起干活了。
再如《战国策·魏策四》中说:“戎马生不息日,而天下一朝臣。”这里的“戎马生”就是指太阳刚刚升起,也就是现在的六点以前。另外,汉代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冬至之日始,黑气蛰伏,万物不容,阳极而盛。”高诱注曰:“冬至,阳气始萌,黑气未盛。”可见,冬至这一天早上虽然天亮得晚,但黑暗终究会过去,旭日终会东升。
以上所述,充分说明在古代社会里,人们是非常重视“时辰”的(现在也是)。因为每一个时辰都是农耕或者工作必备的时间节点。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点,就可能错失一个季节,甚至一年;而如果整个冬天(冬天白天最短的一天是冬至)都错过了,那就可能是下一个季节了。所以,错过任何一个时间点都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和遗憾。
正因为如此,古人非常注重礼仪,而且在不同时辰还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庄子·秋水》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公孙龙口吐唾沫,手指东方,骂曰:‘溺!’指西方,骂曰:‘瞀哉!’”这里说的就是孔子和公孙龙辩论时,由于时间已近正午,孔子认为辩输了,所以口中吐唾沫,手则指着西边,对公孙龙表示不满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