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厌食是缺什么?
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在饮食方面没有兴趣,没有饥饿感,食量减少,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 发病年龄多为2~6岁,以4—5岁为高发年龄段。起病较缓者,病程可达3个月;起病较急者,病程一般为7—10天。[1]
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断性明显食欲减退、进食量明显减少,体重减轻(>3%),伴或不伴消瘦(<95%),精神差,睡眠不安,肢体无力,面色萎黄无华。严重者可以出现恶液质状态,但全身症状一般较轻,无发热。
检查可发现患儿轻度贫血,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叶酸含量减低。
诊断依据 病史资料完整,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和阳性体征,且排除其他引起厌食的原因,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原则
1.调整饮食,给予富含营养、清淡、易消化食物,如鸡蛋羹、菜泥、肉末粥等,少量多餐,鼓励多吃蔬菜,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对于长期厌食的孩子,应注意补充含多种维生素制剂,如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烟酰胺片等。
2.对因治疗。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对寄生虫感染者应及时驱虫治疗,对消化道炎症所致的厌食应积极抗炎治疗,补充足量的液体和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对症支持疗法。对严重厌食且不能耐受药物治疗者,可暂时禁食,进行静脉输液,以保证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的摄入。对有饥饿感的患儿可先给其饥饿饮食3~4顿,之后再逐步改善饮食,增加营养。 对于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的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锌剂和铁剂。 预防方法
一 是提倡母乳喂养,特别是新生儿期婴儿,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和其他有益成分,尤其是增强免疫力的营养成分。
二 是及时添加辅食,遵循营养素摄入的规律和个体差异,做到营养均衡,合理搭配。
三 是注意肠道健康,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腹泻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从而引发厌食。
四 是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消化机能,减少患病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