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2月的五行属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很无聊的,因为五行是古人用来解释世界的一种模型,而古人是没有阳历的概念的——在古人眼里只有节气和干支纪日法两种计时方法(还有年号)。所以所谓的“阴历”和“阳历”这个概念是不适用在古代的,我们只能假设一种情况,即在古人眼里世界上只有两种时间体系,即二十四节气这种周期非常长的系统以及干支纪日这种周期比较短的系统,并且它们各自独立不交叉。这样才好谈五行的属性(当然这只是假设而已)。 下面就是我的推测了。首先2月有29或30天(我假设是29天),那么它是处于立春到惊蛰之间的一个节气内,而在古人的观念里,这个时间属于寅月。根据五行相生的原则,木生火,所以此时期的五行当属火。至于为什么是木火而不是草木,我觉得是因为春属木但是木气并没有完全生发出来而是被燃烧起来了。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是用天干记日的,一天一夜分为10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左右,而且一天共12个时辰(白天6个晚上6个),而这12时辰又分别用十个天干中的一个去表示,具体是这样的:甲、乙为木(甲大于乙);丙、丁为火(丙大于丁);戊、己为土(戊大于己);庚、辛为金(庚大于辛);壬、癸为水(壬大于癸)。子时为23点至1点,丑时为1点到3点……以此类推。现在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如果按上面所说的干支顺序来排的话,那么一年之中每一天的天干都会排满一次,也就是说从甲日到甲辰日这些天干都会轮流一遍,但是古人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就是说每隔4年就会有一个闰月,而且这一年里会出现两个乙巳日或者两个己亥日等情况,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有些日子的天干会被重复多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就规定甲子那一天作为第一天来计算,比如说今年(2015年)农历四月十五那天是乙未日而非丙申日,这是因为今年是辛巳年而不是辛卯年,所以说今年的第一个乙日是农历三月二十六日的乙巳日而非五月十六日的乙未日。同样的道理,今年的农历二月没有“庚午”日却有两个“庚子”日就是因为今年是乙未年而不是壬辰年之故。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如果以干支纪日的方式来计算,那么一年之内每一个地支都会遇到四次与自己相同的地支,比如子丑寅卯这四个地支,那么在这一年当中这4个字将会各出现4次。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地支可以重复4遍,那么天干呢?古人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遇到两个以上相同的天干之日的时候都是闰月之日。比如说公元1887年的正月初一这一天同时出现了两个己亥日和一个丁丑日这三个同一天干的日子,这是古代很少见的,于是这一年就被定为一个闰月年,公历的2月份因此多了一天;再比如说公元前61年在古罗马出现过两次同一个日子(具体时间不知道),于是那一年也被定为一个闰月年。 我认为二月应该属于火属性的日期,也就是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