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五行属什么?
“辟”字,金文作“”形,像用斧头劈开木柴之状。 《说文解字》:“辟,开也。从攴、辟声。凡辟之属皆从辟。”“攴pū”是小指或手掌轻敲的意思(甲骨文中一般用作动词,金文和篆书中有时也用作偏旁)。所以“辟”的本义就是手持工具将木料劈开。
古人造字十分讲究形象性,“辟”字的形体很形象地说明了它的本义。 如:《诗经·大雅·公刘》有“即其萃何”的诗句,意思是公刘找到了一块好地方,准备在那里安居下来。其中的“辟”,就是指砍伐树木开辟土地。 “辟”又通“僻”意,《论语集注》:“辟者,邪也”,所以有邪恶之意。如:《孟子·滕文公上》中有“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上,至于沛,问政于孔子”的句子。陈良是楚国之人,喜欢周公、孔子的学说,来到鲁国向孔子求教治国安邦之策。这里的“辟”即指“偏激”之义,与孟子本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由“偏激”而得引申义为“法度”。在《尚书·舜典》中记载了舜帝让夔担任典乐一职时对夔说的话:“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义乃济。”其中的“辟”就表示“法度”,而“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等则都是“法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古时期就已将“辟”作为“法度”来加以使用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墨两大流派的思想影响巨大。儒家主张“仁政”,强调统治者的“礼乐教化”作用,以实现天下一统;道家认为“无为而治”才能达到太平盛世的效果,“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于是,墨家便应运而生了,他们反对苛捐杂税、劳役征兵,提倡“非攻”、“尚贤”、“节用”、“节葬”等等。其中“兼爱”便是墨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在墨子那里,“辟”就被理解为“爱”了。
“辟”在古代就有“开门”的含义,又有“邪恶”、“法度”、“仁爱”之义。 所以“五音”中的“宫”、“商”、“角”三个音阶分别对应着“开”、“合”、“闭”三种状态,这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