烆五行属性是什么?
《说文》中说,“烆,《春秋传》曰:‘晋射杀烆子’。一曰:‘火炬’也。”可见,烆字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 该书还提供了这个字的另一个读音和释义——“火炬”的意思 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许慎认为“烆”就是“火烛”、“火炬”之义。可是他明明已经说了“烆”是“晋射杀烆子”的“烆”(读héng)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这涉及到汉字构造中的一个字义引申问题。
从“火”到“火炬”——这个过程其实挺有意思。我们可以把“火”想象成一个个正在燃烧的火苗,而“炬”就是把多根这样的火苗捆在一起。当一根木头被烧成一具木炭,我们说他“炽盛”(《说文》:“炽,盛也。”);而把许多木炭捆在一起点火,当然就是“火炬”了。 所以,“火”与“炬”的关系,正如繁体字“旺”中间的“弓”与两边的笔画一样,都是“增益”的关系。所以许慎把“火”和“炬”都解释为动词,且都有“增益”之义,是完全正确的。
然而,当“火”与“炬”组合成新字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两者都已经具有了“增益”的含义,所以这个新字除了有“增益”含义之外,还多了另外一个意思:即通过用手捧举或手持工具把东西扩大或者提举起来。 这大概就是“烆”最早的本义,也是《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晋侯灭虞”中“晋侯以燧攻灭虞师”的“燧”字最原始的意义。它应该就是来自“用火炬照明”的意思(《说文》:“燧,火行也。”)。 而许慎所谓“《春秋传》曰:‘晋射殺烆子’”的“烆”应该就是这个“燧”的假借义。而且,这个假借义应该是直接从生活中的实际事件得来的。《公羊传》中记载了这件事: “晋侯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可见,“晋侯伐虢”的“虢”地有虞国阻拦,所以“晋侯令荀息假借虞师攻打虢人”。这个“假道”的“假”,应该就是指手持火炬照亮道路的意思。而“假道”的“道”即是道路。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手持火炬为军队照亮前进的道路。 这就是“火种”从“火”到“炬”再到“烆”的一波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