峔是什么五行属性?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那么,什么是五行呢?它究竟是不是科学?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怎样的?相克的关系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追溯本源,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答案吧!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是古人根据万物运行的规律总结出来的五个基本元素。它们犹如大自然中的五大行星,具有运动的特性;又如人体五脏之精气,运行不息。《黄帝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里的“四时”就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对应着五行之中的木、火、金和水。“寒暑”就是寒冷和炎热,“喜怒”就是高兴和愤怒,“阴阳”就是明亮和黑暗,“刚柔”就是坚硬和柔和。这些概念很容易理解,这里不再赘述。
《黄帝内经》不仅指出了五行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水克木),而且阐述了它们的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形成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石——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神心理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很大,而免疫系统的变化又可以反映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上。情绪低落或者过度紧张都有可能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进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感染性疾病或者是肿瘤便会乘虚而入。可见,“心病还要心药医”这句话是有科学道理的。
中医学还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指导中药的配伍和应用。比如治疗热证的药物多为苦寒之品,其性属水,故适宜泻心火;而治疗冷证的药物多为辛热之物,其性属火,适合温脾土。金能生水,水盛则火灭,以金制水(滋肾阴兼清肝火)可消除烦躁;木旺耗津,土厚蓄水,以水养木(补气健脾兼益肾气)可防止木亢;水生木,木旺则火炽,以火制金(滋阴降火兼敛肺气)可控制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