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在什么区?
“大上海”这个概念,其实是有特定历史时期和背景的。 “大上海”的概念始于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租界时代。当时上海的市区范围并不大,大致是现在的黄浦、长宁、静安、徐汇等区,以及部分杨浦与虹口地区(今北苏州路附近)。因为当时的交通主要是船运,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所以外滩一带极其繁华。
但那时浦东却非常荒凉,称之为乡下也不为过;南京西路也没有修筑,而静安寺附近则荒草丛生。整个上海的风貌是非常典型的江南小镇。 这一局面直到抗日战争前夕,由于上海市政建设委员会的成立,才开始慢慢改变。市府委着手规划上海的城市建设,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多个城市规划方案中脱颖而出的是英人韦斯·马克姆思(W. L. Mays)的设计案。他的设计思想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影响,强调“公共领域”,把当时并不为人看好的浦东划为新的市中心区域并设计了长江南边的滨江公园。不过这一计划因战争而被搁置。
战后,上海以惊人的速度重建,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到60年代初,上海已有10个行政区,分别是黄浦、静安、长宁、普陀、卢湾、徐汇、闸北、虹口、杨浦及新设立的北京西、天津南两个郊区管辖镇。但是,这时的上海仍然没有大到让人惊讶的地步——市区面积也就548平方公里。 真正让上海开始扩张的是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推进上海的发展,同时考虑到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市政府在70年代末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把内环线以内所有的工厂都迁出市区。
在近30年的时间里,旧城区几乎被彻底毁灭,所有工厂都被迁入离主城区不远不近的嘉定、青浦、松江等县。同时,在外环以外的地方,尤其是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大规模征地造楼,开发外商聚居的住宅区,吸引了大量投资。在这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曾经一片片的农田和荒地,变成了写字楼和居民住宅。整个上海就像个巨大的工地。
现在上海的总面积已经是原来的5倍了。但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并非所有的扩展都是令人满意的。比如虹桥的“摊大饼”式扩增就遭到很多批评,因为那里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而成的一块平原,土地资源丰富,但在城市建设中却不尽合理。另外就是所谓的“城中村”问题,像徐汇区的田林街道就有不少这样的地方,因为拆迁成本高,且涉及利益众多,所以一直拖着没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