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五行属性是什么?
水,因为浦江是长江的支流。 下面说说为什么是水不是火。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从地理上讲,上海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区,多年平均气温13~14℃;1月平均气温2~3℃,7月平均气温28℃左右,全年气温最高值40.9℃(出现在1951年6月11日)和最低值-12.1℃(出现在1976年2月4日)。由于受海洋气候的影响,上海春秋两季短促,冬季不太寒冷,夏季较为闷热。这样的温度适合水稻的生长,不适合麦类的生长。所以古代上海地区应该主要是种水稻而不是麦子。
第二从甲骨文来看“沪”字象形就是一条河里长着水草,显然这里的草类植物应该是水生植物或者能够适应水生的植物。《说文解字》中说“沪,水草也。从艸、禺省声。”段玉裁注云:“今人呼水中水草曰‘芦苇’。”现代汉语的“芦苇”这个词正是来自古文字的“沪”“苇”二字。那么古文字中的“沪”指的就是芦苇了。而古代的芦苇主要作用可不是用来编织成席,而是作为燃料。所以“沪”字的本义就是指从河中采集的芦苇。这一点可以从金文的“沪”字看出来,其中的“未”像一根芦苇的样子,而“禾”则像是堆积的禾穗,整个字形就像是一堆的芦苇或者禾穗被采集之后放在船上。小篆的“沪”字看上去就像是在河中采摘芦苇的场景。所以说“沪”字的本义就是采芦苇。而用现代汉语来说“沪”指的是上海的别称。这显然是很后面的用法了。
第三从金文中“沪”表示的意思也是采芦苇,并且采的地点还是河岸边的湿地,这和上海的地理状况也很相似。第四从古代文献中关于上海的记载来看,如《书·禹贡》中“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孔传:“松江、娄江、霅溪,俱会于吴。”(震泽即今太湖)《周礼·职方氏》“杨州其泽。”郑玄注:“扬之水,溉吾稻粱。”(扬之水是指汉江)这些描述和水生植物或者沼泽地都很相符。
综合以上分析,我倾向于是水而非火的说法。当然,如果拿不出更有力的证据,这个结论也就只能这样了。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