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是国营经济吗?
是的,中国仍然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所谓“有国营经济”,主要是指中国的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为“国企”)仍是中国社会生产力重要的基础。 首先,从总量上来看,国企的数目和职工人数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7年,全国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8.4万个,比上年减少6.9%;从业人员5530万人,下降1.7%。其中,国有及控股企业法人单位19.2万家,占49.7%,比上年减少5.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2559万人,下降2.3%,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员同比减少2.7%的降幅。[1]显然,不管是企业的数量还是人员的规模,国企都占了相当的比重。 如果考虑大多数国企承担了许多非市场职能(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使得国企的效率偏低,如果将国企剥离掉这些非市场功能,则国企的生产率将会大幅度提高,进而可以使国企的经济效益大大改善。尽管目前对国企的评价往往基于其经济效益的角度,但若考虑到国企的社会功能,则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十分明显。这也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而始终没放弃国企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结构上来看,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基本上由国企控制或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具体来看,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水利、海洋运输、航空、电信等行业,几乎都是由国企控制的。以通信行业为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的资产总额超过了整个欧洲通讯行业的总和。 当然,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开放,民企和外企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即使如此,从整体上来看,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仍然被国企控制着。而且,这些行业大多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政府对这些行业的管理主要是采取监管和市场化改革的方式,比如放开价格、引入竞争等,而不是简单的取消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地位。
最后,从资源配置效率上来看,虽然有的行业(如钢铁)的产能严重过剩,但如果加上外部性因素(如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这些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下。如果将这些行业完全推向市场,可能产生更为恶劣的后果。从目前的阶段来看,只有通过政企分开、市场竞争,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国企仍然起着基础性配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