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微企业保险?
“小微企业”不是一个法律概念,是金融监管部门和学术界为了区分大规模的企业群体而定义的一个概念。目前,我国对小微企业的界定采取的是“两上三下”的办法进行划分——即先由上级主管部门将行业分类标准中的企业大中小型分类与行业分类标准中的企业集团、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分类标准中符合有关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小型企业类型进行对照;再由地方政府确定本地区具体的小微企业的划分方法和程序。 由于每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状况不同,即使在同一行业里,企业对资金的需要量也千差万别,各地对小型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工业领域内,有的地区以注册资本作为划分标准,也有的地方以销售总额或资产总额为划分标准。在商业领域则多是按照注册资本和从业人员来划分。
虽然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个体工商户条例》等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应当优先办理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并及时进行税款征收和缴纳情况的核查。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小微企业认定标准,税务部门也无法通过内部系统对纳税人进行自动识别。工商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金数额(或者注册资金认缴、实缴额)、从事行业与经营规模并不等同于中小微企业划型标准里的所属行业类别,也并不能直接作为判断企业的依据。当金融机构要求客户提供其属于小微信贷客户的相关证明时,大多只能依靠企业提供的工商营业执照等信息来认定。一旦遇到风控人员或者客户经理以企业注册资金(或注册资本金)、从业人数、经营范围等作为评判是否给予贷款、放款额度的重要指标的情况时,就需要企业进行合理的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