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怎么乒乓球也厉害?
我15年去过一次德国,认识了德国大满贯得主波尔,并与他及一众外国友人一起打了几天球(非常幸运!) 虽然之前一直看乒乓球赛,但真正在一起打是这次旅行。我发现外国人虽然技术没有那么好,但发球,接发,步法,打法都很全面。而且他们很能拼,往往球未到尽头就不放弃。
当时我跟波尔打,他的正手很强,几乎每板都是正手攻球或加力推挡(我喜欢用反胶,近台快攻),我的反手很好,能拉能削;他喜欢把我逼到右侧角上打,我每次都能利用左侧移动的方法把他拖垮…… 最后波尔居然输了(笑哭) 和德国其他朋友打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步伐真的很快,比我见过的任何运动员都快(包括中国队),而且他们很少会接发球,一般都是全力进攻,防守时退得很靠后。
总之我认为德国队的技战术比较全面,能攻善守;而其他国家可能更专注某个方面,比如中国的球商和日本的技术。
其实和中国差不多在差不多的时间段开始发展乒乓球项目的。
德国队一开始主要的打法是直板,因为当时日本人的技术和成绩是最好的,所以德国队员也是模仿日本。但是在经过了一个周期的学习过后,从70,80年代开始。德国队就抛弃了直板而开始全面学中国队(其实那个时候全世界都在学中国队)。
但是德国人不是东方人,手指手腕的灵活程度是天生不如中国队的,所以传统的横板两面弧圈打法在当时并不流行。于是德国队又经过了一个周期的发展,在90年左右找到了一条路,那就是生胶的两面弧圈。生胶比正胶的旋转小很多,和反胶的旋转性质恰好相反,所以能打对拉。当时的罗斯科普夫,迈克尔迈尔都获得了世锦赛的单打冠军,尤其是迈尔创造了世锦赛单打双亚王的记录,可惜没有获得过奥运会的单打冠军。迈尔的技术对后来横板生胶选手的发展有重大的启发作用,我们中国的马琳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之后德国队又从韩国和瑞典那里学来了削球,波尔小时候就是削球手但是后来改成了生胶。但是因为削球的打法在双打中配合受到局限,所以后来德国队把削球手的胶皮改为反胶,以提高双打战斗力。之后横板反胶的打法越来越流行,德国队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后来的容格·斯米顿也是横板反胶快攻打法,这种打法其实和中国的王皓,吴尚奕的打法特点很接近,但是因为容格·斯米顿没有经过从削球开始的磨练,所以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同时和中国一样,少年队的胶皮已经不限制,反胶生胶什么都可以用。但是从国家队成员来看,现在生胶选手的人数要多于反胶选手(波尔,罗斯科普夫,施拉格,梅兹,奥恰洛夫,库兹明,苏斯都是用生胶,鲍欧,罗斯科霍夫,克罗克都是用反胶),而且成绩也更好。
至于为什么德国队的生胶比中国队的生胶具有优势?主要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以波尔,王皓为例):
生胶生胶,最重要的是生橡胶皮,和海绵的配合,反胶的旋转和摩擦的性质,生胶的旋转和摩擦与反胶恰恰相反,所以生胶的海绵如果硬度不够容易被反胶顶爆,所以生胶的海绵要够硬,同时要够厚。这样才能顶的住反胶。波尔用的生胶组合海绵要比王皓用的要厚1.5-2毫米。这样在同样的击球动作,波尔的旋转要小于王皓,但是力量却比王皓要大。生胶的摩擦力小,所以要想以速度来制胜就必须要提高台内球的水平,而且一定要用上旋球来保护自己。波尔的台内球的上手率要大于王皓,在前三板的成功率要高于王皓。生胶的搓球要比反胶更有利,因为生胶的橡胶海绵组合更加稳定,摩擦少旋转也少。但是发力则可以顶住反胶,而且速度很快。所以生胶手在相持时通常都先发制人,比如先进攻然后变线,这就是为什么生胶大多采用两面弧圈的原因。生胶的两面拉的威力是超过反胶的两面拉(这是生胶制胜的法宝,但是大多数中国队的选手不会使用,比如王皓,他就只会用反胶拉生胶这把刀。)以上三点都是建立在高水平的前提下,所以生胶不等于不会拉,生胶和反胶没有好坏,只有打的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