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氏的作用是什么?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又称北黄芪、独根茶。主产于山西、甘肃等地;另福建、东北等地亦产。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即成。[1] 【性味】 甘,微温。 ①《本草图经》:“味甘,温。”②《药品化义》:“味甘,气香。”③《中国药典》:“甘,温。” 【归经】 入肺、脾、肾经。 ①《本草图经》:"手太阴肺经”。②《本草新编》:"入心、肝、脾、肾四经。” 【功用主治】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气虚乏力,自汗,盗汗,虚劳咳喘,水肿,尿少,脱肛,子宫脱垂。
①《本经逢原》: "黄芪,能补五脏诸虚不足,起阴阳,生津液。凡中气不复,五脏无所禀受,因发虚汗,小便数而渴,四肢倦怠,语言低微,脉虚自汗者,用此治之。" ②《纲目》:“黄芪,气实热血,补中益气。” ③《药品化义》: “黄芪,味甘纯阳,其性上升,专补气分,功同人参,谓之补药中之王。盖气之虚,非黄芪不能补;血之亏,非黄芪不能充。脾虚弱,元气足;肺亏损,精神旺。”④《本草正义》:“黄芪,诚为天之下品,而惟阳气衰败,不能升腾,气陷血堕,症见劳倦者宜之。”⑤《药镜》: "黄芪,气实精明,上焦开布。下焦湿热,小便淋闭。阴虚内热,舌干咽燥。肠风泻血,疮疡肿毒。妇人血崩。”⑥《中国药典》:“益气养阴,扶正祛邪。用于气虚乏力,自汗,盗汗,遗精,消渴,便血,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
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芪有增强免疫功能,刺激生长和造血功能,抗氧化作用,保护心血管细胞,抗肝损伤,降血糖,降血脂,抑制细菌、真菌及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对肝脏损害引起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有降低作用;对肝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还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对机体产生免疫力,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还可显著减少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乳酸脱氢酶的漏出率,由此保护心肌细胞,达到治疗心绞痛的效果。同时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浆胰岛素含量,改善糖代谢。还有一定的抗癌、抗肿瘤作用。